第389章 就该精进电影艺术

原版《心灵捕手》呆萌只拿了剧本奖,表演奖却归了配角罗宾,不是没缘故的。

这个混沌中年拯救叛逆少年的故事架构,其实天然利好于前者。乍一看好像人物弧光都在身为戏眼的呆萌身上,起承转合都随着天才转变的节奏走,但实际上观影过程中一个移情效应,高光就被搭戏的罗宾吸走了。

呆萌和罗宾的双人组合,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表里搭配,被拯救的少年是明线,变化激烈、外放、具现化,而拯救者心理学教师是暗线,变化隐忍、内在、暗示化。

单就对演技的要求而言,不好说哪一种更高,但两个摆在一起,对于看懂电影的影迷以及专业影评人和专家来说,后者的起跑点天然就要领先一大截。

罗宾演技毋庸置疑,他也确实利用有限的戏份,把一个丧偶中年沉沦、助人、自助、直至重获新生的过程传递给了观众。

但是不得不说,如果没有叛逆天才一系列激烈外放的转变做对比,罗宾的这条暗线也很难成就精彩。

观众对于呆萌的心灵救赎有多欣喜,对于罗宾的自我救赎就有多认同,助人者的立场和坚强自助的结果,会最大化地承接同样受困于现代都市心理病的观众们的情绪投射。

反过来,二十上下年纪的观众,却很难对叛逆天才的困境感同身受,这是一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龄,昨天的情绪今天就忘,共情门槛要高得多。

换句话说,《心灵捕手》其实是一个虚主角实配角的故事,主角呆萌只是个抬轿人,坐轿子的反而是配角罗宾。

沈明对这些东西那可是太懂了,哪怕他没看过《心灵捕手》的原片,给到他的剧本也尚属粗略,但以他的能力,稍微做一下人物分析,同样能得出类似的结论。

也是因为如此,他对陈一鸣“偏向”萌新的决定毫不在意。

<div class="contentadv"> 至于本子里的其他演员,沈明根本就没提,显然是都放给陈一鸣拿主意了。

第一次跟沈明合作,陈一鸣的感觉还不错,沈大佬一点儿都没有传闻中的戏霸之风。

随后的细节商讨也十分顺利,沈明这边恪守演员本分,对于项目日程和节点悉数放权,任陈一鸣安排。

他接下来打算重回大学体验生活,用他的话说,混不吝的体育老师对他来说还真是一个未知人设,不沉浸一番是很难找到感觉的。

正好陈一鸣这头儿的筹备工作也不少,海选男主角,深城取景采风,相关方对接等等,都是细致活儿,一两个月是起码的,因此给到沈明的准备时间很宽裕。

亲兄弟明算账,酒过三巡之后就不免接触到利益分配问题,沈明自然是要列名出品方和制片人的,这其实才是沈影帝现如今的主业,相对而言演戏已经是副业。

两人身后都各有一坨人要养活,无论前面聊得多融洽,但该争的还是要争。

一番亲切友好的意见交换之后,初步谈妥了2:3的出资比例,沈明2铂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