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最大公约数

陈一鸣不由得对祥瑞刮目相看,到底是操盘过一部院线长片的,现在的她比起刚给陈一鸣当副导演的时候,明显更加务实了。

陈一鸣摇了摇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光靠第一批活跃影迷,票房是吃不饱的。

不过你忘记了一件事,国内电影市场跟好莱坞可不是一回事,这里还不存在成熟的类型片赛道,市场上只存在两种电影,霸占档期的大片和填充档期的烂片。

想想看,填充档期的电影同一时间有很多部,你面对的又是观影品味比较高的受众群体,你怎么保证观众会选择《情书》而不是其他的电影?

我建议你找一所高中实习一段时间,原因也在于此。

现阶段的市场盘子,突破常规观众是唯一标准,只要成功破圈,烂片立马变好片、大片,反过来如果不能破圈,北美大卖的好莱坞大片照样在华国惨淡收场。”

所以祥瑞想在电影结构上玩儿花活,我是十分赞同的。

你可能会说大片之外也有好片,错,如果真的出现了填充档期的好片,那么它会自动升格为大片,然后霸占整个档期,一家通吃。

只不过她的经验主要来自好莱坞那个成熟市场,换到国内这个半生不熟的新环境,多少有些水土不服。

陈一鸣继续解释道,“华国这边,连档期都是不固定的东西,有大片带动大盘,那么就是强档期,备受瞩目的大片不及预期,同样能把一个强档期带崩。

祥瑞立马开始叫屈,“这个我当然知道,正是因为知道,我才没有贸然去学校采风。

梅根插话道,“我明白了,香香说的学生群体,就是《情书》的第二批目标观众,这是一个向下兼容的过程。”

两个妹子被陈一鸣彻底绕晕,祥瑞自暴自弃地说道,“一鸣,你直接说结论吧。”

所以如果不甘心填档期,而是从一开始就怀有霸档的理想,就不能满足于第一批观众。

电影的口碑必须扩散出去,突破常规观众的圈层,把观影频次比较低的观众拉进电影院。”

陈一鸣提醒道,“祥瑞,你思考的逻辑没有问题,如果在好莱坞拍《情书》,我也会跟你持同样的态度。

因为白领小资里文艺青年很多,他们能够很好地接受并消化电影的故弄玄虚,甚至还能自己脑补出更深层次的元素二次传播。”

比如《魔都假日》。”

陈一鸣无语,“大纲是给伱做参考的,不是给你立规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