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最大公约数

在此之前,华国人有在春节看电影的习惯吗?”

映前预热阶段,尽可能地深入影讯敏感人群,靠品质竖立电影的初期口碑。

“既然是填充档期,那么第一批受众就相对固定了,即已经养成观影习惯的那批活跃影迷。

陈一鸣叹气,“好吧,我长话短说。

<div class="contentadv"> 《情书》肯定不是大片,所以我把它归到填充档期那一类,你们能同意吧?”

青春片的主要受众群体,肯定是在校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还有研究生,以及二十五岁以下刚毕业的上班族。

祥瑞听懂了陈一鸣的逻辑,但是脸色却更苦了,“一鸣,我知道电影里的细节需要契合目标观众的记忆,这样才能引发共鸣。

所以不管是从大纲设定出发,还是从目标受众考虑,电影里的追忆部分都应该设定在90和00交界的那几年。”

上映初期,尽快扩散口碑让电影出圈,吸引大中院校的学生和初入职场的社会人。

这批人里,大学生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是都市白领和小资群体。

可是按照你的说法,目标观众从16岁到30岁,足足跨越了十几年。年纪最大的那批人,高中时连电脑都没用过,这完全没办法兼顾嘛。”

陈一鸣双手连拍表示赞赏,“艾丽说的正合我意,宣发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流程。

过去二十年社会变化确实很大,但是华国的学校恰恰是变化较慢的那个,特别是学业紧张的高中。

这批人里能够带动电影口碑的,明显是20岁以上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只有他们才有闲心到网上充当义务水军。

今年年初不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潘多拉》一直热映到3月初,直接带出一个无比火爆的春节档。

这里是华国,不是坚果,没有什么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社团,舞会,橄榄球四分卫,这些统统没有。

这里有的,只有晚自习,黑板报,小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课外活动加个运动会已经是老师开恩。

祥瑞,这些才是30岁以下华国人的学校记忆,你得沉进去,才能发现枯燥流程中的生动细节,才能真正打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