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白话仙佛奇踪 洪应明 5224 字 1个月前

【注释】“夤缘”,攀附以上升。“淡”,当为“淡沱”之误,意为云色秀丽、明净

【提要】青梦(当指梦境)直攀寒松之顶,白云出没太虚之中,都是自然而然,非人强力所致。“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是说万有本自清静无为,而人却追名求利,有为不已

众生迷时,结性成心,犹寒则水凝为冰。众生悟时,释心成性,犹暖则冰涣为水

【注释】“性”指佛性。“心”指本心,虽含佛性,这里特指尚未开显的状态(“不觉”)

【提要】众生皆有佛性,但有迷悟之别,或使佛性受烦恼覆遮,结为一团;或使佛性显现,通往成佛之途

法法法元无法,空空空亦不空。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熟自来红,莫问如何修种

【注释】“法”指事物;“法法法”,广指各种各样事物。“空”指空无。佛教讲由一切因缘和合形成的有生灭的事物,皆无自性,皆空幻不实。虽不实,不是绝对的无,因它有假象存在

【提要】世界虽空又不是全空,有假象存在,如同梦幻。所谓修行,是无修无证中完成的,如同花落果熟,自然而成。“有用用”即“有用之功用。”此有为的“有用之功用”中无功用。“无功功”,即“无功之功用。”在自然的“无功之功用”中,却存在着功用,指无修之修

盘山积公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物

【注释】“心月”比喻本性、佛性

【提要】心可观想万物(境),但如果做到“无念”,光境(能照之心与所照之境)“俱忘”,这是达到了至高觉悟境界

大珠海公若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能无事去

【提要】如果不被外界(声色、相貌)牵着鼻子走,不受环境所动(产生欲念、见解),这是一种自然无为的超脱境界

般若经云:九类众生,一身具足,随造随成。是故无明,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润,为湿生。欻起烦恼,为化生。悟即是佛。迷号众生。菩萨以念念,心为众生。若了念念,心体俱空,名度众生也。智者于自本际,上度于未形。未形既空,即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注释】《般若经》是大乘经典之一,以宣传“诸法性空”著称。“九类众生”指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再加有色天、无色天、有想天、无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天的五类众生。此中包含虚构的生命体。原意众生分布于欲界、色界、无色界,有不同的种类(此不详释)。这里把九类众生说成是每个人身上皆有,用人身的不同精神作用、不同情欲及迷悟状态,比喻为九类众生。如说“无明”(即痴,不明佛理)即卵生,烦恼纠缠人身为胎生,爱欲充满为湿生,忽生烦恼为化生,觉悟为佛,迷时为各类众生,等等。众生之迷,表现为有念念不息之心,即不停止地分辨、取舍外物。如能把此心置于“无念”境地,认识心体俱空,此为普度众生

【提要】九类众生在一身,是佛是众生全由自己决定。智者应从自己心性上来体认空义,达到无念境地,到时便可领悟度众生之理,并悟实无众生灭度之义

善慧大士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提要】此指真如、佛性,认为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永恒的本体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提要】这是一种违背常识的近似文字游戏的偈颂,传为南北朝时傅翕所作。其旨在教人从对立双方中选取一方而联想到另一方,并有意夸张语言的相对性、局限性。空着手与把锄头;步行与骑水牛,是对立的两方。人们可以从空着手想到把锄头,从步行想到骑水牛。也可把空手改称把锄头,把步行改称骑水牛,语言是人可改变的。人过桥,与水无涉,从人的视觉来看,认为从桥一端到另一端是桥流,故称“桥流水不流”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形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提要】这是讲人人自身之中有佛。佛不在外,而不离自身。他与众生起居与共,形影不离。人的声音就是佛的声音。此诗之旨是教人从自身求佛,而不必外求

鉴贞禅师眼光随色尽,耳识逐声消。还源无别旨,昨日与今朝

【提要】眼、耳追逐色声,故称眼识、耳识,若无色声,也无眼耳二识。直探心源。使本来面目现前,只在今日明日的修行努力

夹山密公心本是佛,因念起而漂沉。岸实不移,因舟行而骛骤

【提要】即心是佛,只因有种种欲念而使自己在生死烦恼中漂沉。岸喻自性,欲念喻舟

玄沙备公镜照诸像,不乱光辉。鸟飞空中,不杂空色

【提要】镜、鸟皆喻佛性、本性。意为人之自性清净,不为尘世万象所染

傅大士水中盐味,色里胶青。毕竟是有,不见其形。【注释】“胶青”,一种颜料。盐、胶皆喻万有的本体,此当指真如、佛性。它虽无形无相,却体现于万有之中

【提要】真如、佛性虽视而不见,听而无闻,但毕竟体现于世界万象之中

妄计因成执,迷绳谓是蛇。疑心生暗鬼,病眼见空花。一境虽无异,三人乃见差。了兹名不实,长御白牛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