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白话仙佛奇踪 洪应明 5224 字 2个月前

【注释】“妄计”,虚妄的思虑,错误的思想。“执”,执著,迷执。“三人”,指小乘的声闻乘、缘觉乘和大乘的菩萨乘(佛乘)。“白牛车”,《法华经》中所比喻的佛乘——最圆满的教法

【提要】绳虽是绳,但如果认识错误,便把它看成是蛇。诸法实相如同人们面对的外境一样,虽曾无变化,但三乘的人见解非一。了解此理之后,便不会迷于名相,而归依大乘佛法

法云白公离朱有意,白浪徒尔滔天。象罔无心,明珠忽然在掌

【注释】“离朱”、“象罔”皆见于《庄子·天地篇》。篱朱为古之明目者。象罔为虚拟为物,意为无心者。此篇讲黄帝丢失宝珠于赤水之中,命明目者离朱找之而不得,“乃使象罔,象罔得之。”【提要】喻有意修道者得不到解脱,而无意无心求佛者,反而得到证悟

永明寿公如随色之摩尼,众相现而本体不动,似应声之山谷,群响发而起处无心

【注释】“摩尼”指宝珠,水晶宝珠

【提要】逶明宝珠映众像,山谷应声而有回声,皆非由它们自己而发。此喻人虽处世俗万事之中,其本性常寂不动

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会得,白云深处坐禅僧

【提要】坐禅僧身处白云深处。最善领会大自然的情趣

真心自体,非言所诠,湛如无际之虚空,莹若圆明之净镜。毁赞不及,义理难通。不可以有无处所穷其幽迹,不可以识智言诠谭其妙体。唯有入者,只在心知。如捣万种而为香,一尘而具足众气。似入大海而澡浴,掬微滴而已用百川

【注释】“真心自体”,指真如,也称法性、佛性,大乘佛教所说的至高真理,也含有本源、本体之义

【提要】佛性、真如,非言语可表述,清净光洁,非常人思虑可及。只有觉悟者才可领会到它,它具足一切善德妙法

见性之时,性本离念,非有念而可除。观物之际,物本无形,非有物而可遣

【注释】“见性”,即现性,使本具佛性显现。“观物”,指观想万物,一般在禅定中观想

【提要】如果达到使本具佛性显现,此时已无世俗之念可以断除

如果观想到万物本空,也就没有物的观念可以遗弃

满眼见色,满耳闻声。不随不坏,方了色声。正性若随声色之门,即堕凡夫。若坏声色之相,即入小乘

是以如来正眼,普照无遗。岂同凡夫生盲,二乘眇目,则逢缘不碍,触境无生

【注释】“不随”,不追逐、追随。“不坏”,不通过分析的方法判断外界的事物为虚幻不实的东西。“如来”,佛的名号之一。“生盲”指瞎眼者;“眇目”,一眼瞎

【提要】对外界(色声)既不有意追随,又不刻意否认它们而回避之,应顺从自然,任运生活。若追逐外界则为凡夫,否定和回避外界则为小乘(声闻、缘觉二乘)

庞蕴居士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

【提要】认为空义对修行都最为重要

水明寿公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

最初不觉,忽起动心。因明起照,随照立尘。如镜现像,顿起根身。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着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鏁真觉于梦夜,沉迷三界之中。瞽智眼于错衢,匍匐九居之内。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

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复有邪根外种,小智权机,不了生死之病源,罔知人我之见本。唯欲厌喧斥动,破相析尘。虽云味静冥空,不知埋真拒觉。如不辨眼中之赤眚,但灭灯上之重光。罔穷识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虚影。斯则劳形役思,丧力捐功。不异足水助冰,投薪益火。岂知重光在眚,虚影随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质而虚影当灭。若能回光就已,反境观心,佛眼明而虚影空,洁身现而尘迹绝。以自觉之智刃,剖开缠内之心珠。用一念之慧锋,斩断尘中之见网。此诚穷心之旨,达识之诠

【注释】“真源”、“性海”,皆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大乘起信论》中有“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以及本觉、不觉之义。文中多为发挥此论之义。“三界”,佛教讲的一切众生生存之环境,有欲界、色界、无色界。“邪根外种”,指外道,佛教以外的宗教、学派

“小智权机”,指小乘教及不明诸法实相的修行者。“二见”,有见、空见等执著二边之见

【提要】①真如佛性为达到觉悟的根本依据,超越于语言名相之外。②众生本有佛性,当初无所谓觉悟。因有欲念(无明)兴起,从此本性被烦恼遮蔽,使众生沉沦生死轮回之长流之中。③外道和小乘的修行者不知众生的真正苦源,只求离世隐居苦修,或深究理论,否认现世之真实性,不能引导众生达到解脱。④要真正达到觉悟解脱,应“回光就已,反境观心”,用自己的智慧,断除遮蔽本性的情欲烦恼,使佛性显现

慈云慧禅师片月浸寒潭,微云映碧空。若于达道人,好个真消息

【提要】寒潭、碧空皆清澄无瑕,喻“达道人”(觉悟的修行人)之心。此心可映明月(法身),可映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