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白话仙佛奇踪 洪应明 5196 字 1个月前

【注释】法之意同前释。“本来法”,谓本来就有的法,相当佛教所说的“本有佛性”,与“本法”同义。此法不生不灭,非空非有。虽说“无法”,又不是绝对没有,故说“无非法”

【提要】从大乘佛教二谛角度来看,禅宗佛佛祖祖所传心法,既空又不空。从欲谛说,它是有的,可传授的;从第一义谛(真谛)来说,它是空无所有的,超言绝象的。故说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商那和修尊者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

【注释】“法”指事物,也指佛法、法的要旨。心指众生的本性,指大乘佛教所说的佛性。在此句中法侧重指佛法、旨要;心指本性、心性。“心法”,指心之法,限定特指心性

【提要】从第一义谛(超越世俗世界的认识)来说,所传正法非是法,也不是心

因为据般若空义(《般若经》所宣说的诸法性空的道理),一切皆空,自然“无心亦无法。”当限定说所传的是“心法”时,它已不是“心法。”因为它同时还有“非心法”的一面。正确见解应按“中道”的观点,它“非法亦非心”,同时又“是法亦是心”

优波鞠多尊者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注释】众生之“心”,是本具的心性(非后天外加的),可称之为“本心”、“本性。”它即是佛性,诸法实性,是超言绝象,毕竟空的

【提要】“本心”虽空,“非有法。”但从俗谛(世俗世界的认识)看是“有法有本心”的;从真谛看是“非心非本法”的

鹤勒那尊者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

【注释】“心性”,即前面所说“本心”,指众生本有的佛性

【提要】按大乘佛教的观点,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当自己经佛或师友启示而觉悟到本有的佛性时,这种境界是不能用普通的思维方式想象的。对它不能用言语表述,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故“了了无可得。”一旦领悟到它,自己的认识境界便与它相契无间,也是一种空境,不再分辨是非有无,故“得时不说知”

菩提达摩大师在胎为身,在世为人。有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谭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

【注释】“法界”,指世界上一切大大小小的事物、现象,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一切东西。既指事物的现象界,也指事物的本质方面;既指原因,也指结果

“佛性”,佛的本性,指众生成佛的内在可能性或依据

【提要】用现在的话讲,全段在讲精神的特性和功能,是众生之所以为众生的内在依据。众生有了它才“在胎为身,在世为人”,才能见能闻,能行动。通过它可想见整个宇宙万物(佛教称之为显现或包摄法界、世界),又可通过坐禅使它专注一处。此种精神即佛性,而不懂佛理的人称它为精魂、灵魂

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缠,超然名之曰祖

【注释】“大道”指至高真理、无上正法。“佛心”指佛的认识境界,佛的精神,也指佛性

【提要】禅宗主张“无念为宗”,即对世间一切不分辨有无、是非、丑美,在思想中不产生好恶取舍的念头。既然如此,就不见恶而嫌弃之,见善而努力争取之因此达到此“大道”境界,与“佛心”相契合,便超凡入圣,称之为“祖”

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识摄色,迷则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取心本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

【注释】“迷”,迷于道理(佛法);“解”,领悟道理。“法”指一切事物

“识”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六种感觉和认识的机能。“色”指地、水、火、风(古印度认为是构成万物的四大要素)及其所造的一切东西,相当于现在讲的一切物质现象。“分别计较”,指对事物所进行的对比、分辨和推理的思维活动。“正觉”,达到最高觉悟

【提要】认为人若没有达到觉悟,自己的情欲思想便追逐周围环境和事物,不得自由。应认识到,自己所想到的和看到的一切,都等同于梦幻。若使自心清净、静止,不追逐外物(“无念”),便达到佛的境界—“正觉”

僧璨大师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注释】“华”,即花。“种”,种植

【提要】此为禅宗三祖僧璨的“付法偈。”种花要有地,但更重要的要有人做下种的工作。此比喻众生觉悟要有有知识的师友(“善知识”)指点、教示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爱憎,洞然明白。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莫逐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动,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如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皆空。归根得旨,随照失踪。须臾反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由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用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着。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注释】此为僧璨的《信心铭》。“至道”,指最高觉悟。“拣择”,指取舍、选择。“两边”,指两个对立的方面,如有无、是非等。“一种”,当指“中道”,如“非空非有”,“不生不灭”等。“息见”,息灭各种世俗见解

“一如”,等同一样,皆如本来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