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浅谈深圳

以赎之名 紫寞芳华 1966 字 12个月前

历史造就了她独特的多元文化,宽容像空气一样的流动,并且不依赖于强关系网而生。同样拼爹妈在深圳是不存在的,因为你就是爹妈。在十年代,这里就是废墟和工地,只要你勤勉,就能扎根下来,由你来做爹妈—你亦不必担心你的后代会拼爹妈,因为深圳缺乏其存在土壤—垄断。

宽容不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对于创新的宽容深圳也是独一无二的。她很早就建立了产业孵化园,各类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涌现,愿意投入人力、资金、时间去做技术研发,容纳试错,很少有来自外部环境的歧视和排斥。这点比较类似以色列、日本、德国。

歧视竟然消失了,机会平等居然出现了,这在中国几千年来宛如一石天惊!!

这并非夸大其词,相对于大量活力的企业,政府本身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在企业拿高薪的机遇实在太多了,这比较类似欧美,社会抵达了一种相对良性循环。

在深圳,你可以拿着一张简历去求职,而在内地,一张简历很可能是被拒绝的对象--我就有过这种真实的经历。你不必太在乎自己的专业和学历,或为此感到自卑,我很少遇到因为这2点因素面试被拒的情况。他们首先最关注的问题是:你的工作经验、经历和能力,而不是一本证书。至于强关系网,你会发现突然失灵了!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体里,企业依赖于竞争力而活,产品竞争力,市场占有,自由竞争,公平的游戏规则,遵循一个简单的自然法则:优胜劣汰。要取得优势,必然抢夺人才,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经营成本。而这一切,依赖于传统的熟人关系网可以抵达吗?

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对传统社会结构或体制的冲击,是如何面对和改革的问题,而不是回避固守的问题,否则无非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而深圳,无疑走在了前列。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实:在老家的铁路局,年轻人靠关系混了进去,他老爸是铁路局职工,他爷爷也是,遵循世袭制。依赖于垄断他们当然可以这么玩,这是体制内很多国企单位的普遍现象,美其名曰照顾职工家属。一个企业职位的存废不依赖于价值创造,而是依赖于照顾利益人。在垄断体制下,它遵循的是劣胜优汰,连自然法则都颠覆了,还想有竞争力?是不是很有意思?掌握着国家巨大的资源,关起门自生长,在外资涌入市场开放的那一天,这些企业还有竞争力可言?呵呵,尽情想象。

人一直跪着,突然有一天可以站起来了—当然,离真正站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我感知,深圳还是是践行小政府、大社会概念的地方,很多固有桎梏都可以松绑和放开。体制标签不重要,重要的是福祉,关于人性、民生、富强和融入世界。

后面我会谈谈深圳的自由。至于民主和正义,谈谈香港比较合适,这是后话。

当然没有任何东西是完美的,深圳也有她自身的问题,后面我都会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