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浅谈深圳

以赎之名 紫寞芳华 1966 字 11个月前

深圳的情况则截然不同,至少以我个人经历看是如此。这得先从她发展的历史说起。改革开发初期划归为经济特区,借助比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大量的人才、资本涌入,很早就确立了出口导向、外贸、高新产业、金融、物流主导的产业发展战略,很快成为制造业、外贸出口的中心。深圳原就是个小渔村,人口很少,至今也就只有聊聊1-2所高校—深圳大学,至于南方科技大还是后面才成立的。她没有体制负担,同时也没有什么自然资源,发展只能靠吸纳和创新,对外来人才、资本的吸纳,及对产业技术、管理的创新求发展。

刚开始依赖于出口,承接香港转移而来的出口贸易、物流、制造加工,而后很快大力扶持高新产业、金融、服务业。深圳的高新区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建立,还有2个保税区,及2大港口盐田港和蛇口港。

从深圳关内的城市道路你就能看到,都是按国际化水准去规划的,很少见有挖路修路的情况。反观内地某省城,就呵呵了,挖路修路是一门艺术,每年都要去演绎,没有挖埋的次数限制。

这个活力经济体没有“单位”这种概念,因为她活跃着大量的改革创新细胞,你所知道的银行、保险、医院、学校、媒体等都允许民营资本渗透,是作为试验田,亦是改革的必然方向,就如同改革初期的农村家庭生产联包。你去看看欧美最好的大学、最核心的技术、最好的创新都在哪里就知道了。

这种经济体显然不是单纯靠投资来驱动,而是出口、创新。后面我会谈到深圳的创新。

我并不想过度美誉其高速经济发展的奇迹,她有其他城市所没有的地理优势,本身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自然成果。倒是想思考除经济成果以外,深圳这块试验田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哪些创新和启示。

她的历史和特殊现实,造就了其有别于中国很多内地的独特发展模式,不仅仅是经济上,还包括政治、教育、人才、管理等等诸多方面。

很多城市对外来人口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以上海为典型代表,相信大家都有感受。中国地域语言文化包括经济发展的差异其实是很大的,中国人之间的信任感首先源于血缘关系和宗族,其次是朋友圈、熟人社会,缺乏西方社会的契约精神,而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是自由、公平、诚信和法治,是高度依赖诚信体系的。外来人口的流动、商业交易,必然导致熟人社会的突破,进入到陌生人社会。问题随之而来,这种差异,或者说文化的冲突,诚信体系的缺失,在陌生社会里是如何调和的?调和不了歧视自然就产生。

不要说中国各地,缩小至我所出生的某省,狭隘的地域歧视主义也是风极一时。读大学时的同班主要来自省内各地,拉帮结派、山头林立,非常本能和自然地产生了。以至于说话时都会附带这种腔调:“你们xx市/县人”

这种地域歧视,说得国际化或严重一点是种族歧视,当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只是在中国传统血缘关系社会里,呈现着独特性。你是外来人口,你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歧视和排斥,会降低社会等级。

但在深圳,这一切,似乎都不存在。

这个城市当时有1200多万人口,户籍人口仅有不到1/5,如果按土生土长的人口计算,本地人口连1/10都不到。以此来看她就是一个外地人的大熔炉,这是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本地人就是靠收租、拆迁补偿而活的那帮人,如果不是每个月交交房租,你甚至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排除这帮人的微小因素,在深圳,地域歧视确实是不存在的,因为她缺乏歧视的基础前提。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