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开始了重新求职的生活,10月下旬。
整理简历,往人才市场奔去,有互联网和阿光他们的指引,不再那么茫然。深圳人才市场集中在罗湖的宝安北路,比较大的是深圳人才大市场,几街相隔的便是罗湖人才市场,其他诸如中南人才市场都相对低端,更多大大小小的职业介绍所遍布路边,各种坑等着你去踩。
深圳人才大市场是深圳规模最大的人才市场,除国家法定节日外,几乎全年无休都有招聘会,各种专场招聘每周都有。逢周一、五、六、日招聘会的职位最多,求职者也最多。当时对求职者收取门票5块,有时也不收费。
第一次去就挺震撼的,招聘公司和职位之多,走马观花一个上午也逛不完,里面还对求职者提供就餐服务。对比起内地某省城省级人才市场,我只能呵呵了,不是一个级别的,有20年的差距吧。
关外企业为工厂招聘居多,一般都包吃住,这点和东莞差不多,关内企业则是公司招聘居多,所有公司混杂其中。从招聘职位去统计分析,很快就目染了深圳的几大优势产业:制造业、金融、外贸、it、物流,产业结构比东莞更均衡。罗湖主导金融、外贸、服务业,福田则是高新产业、文化创意、物流、服务业综合发展,有取代罗湖cbd之势,南山主导高新产业,盐田主导物流,关外的宝安、龙岗则是制造业的天下。
刚开始去的时候没有经验,在每个招聘展位前驻足,筛选适合自己的岗位,效率非常低,后来变聪明了,去的前一天在官网进行搜素,记录适合自己职位的展位号,第二天有针对性地投递简历,这样效率和成功率都会高不少。
去多了,慢慢地对自己形成一种心理暗示:机会那么多,是自己水平不够,不是这个世界没有给予你。
给我感悟最深的,倒不是就业机会的如此之多,而是发展机会的相对平等及对人才的尊重。
我出生于天朝内地的某省,毕业于省城,毕业后亦混迹于当地的各类人才市场,当然混得好的都是不去那种地方的,一辈子都不用去。在那里,拼爹妈是就业的第一要素,混进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或国企,或托关系考公务员,哪怕进城管、环卫都好。在我周围人的观念里,这是就业的最热门首选,趋之若鹜。其次是接手父母或亲戚的生意,玩玩资本运作,依赖政府熟人关系搞点项目做,玩转权力和资本的嫁接。当然有房子的话靠每月收租混混,做个富二代。
当地的人才市场就很好玩了,由于制造业、高新产业等第二产业发展的萧条颓败,就业机会最多的就是跑业务、做销售,虚假招聘还非常多,利用招聘打广告,有的单位职位已内定,出来走走过场。人才市场对此是默许的--它不需要对此负责,制造虚假繁荣就好了。那靠什么发展呢?卖地、投资拉动,诸如所谓的房地产、挖路修路、商业圈、服务业。大量的地产、商业街涌现,人流有多少就呵呵了,当然主要还是依赖于外地人的涌入拉动消费。很快会发现,周围的人对做实业没什么兴趣,却非常热衷于资本运作,所以传销盛极一时,游戏方式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在内地,当你将简历递上去的时候,面试官会先看专业和学历,经常连面谈的机会都没有。他们用人的理念不是唯才是举,而是唯关系是举,其次是唯专业学历是举。至于创业?父辈们普遍觉得每天固定时间上下班才叫工作,创业、互联网那是瞎搞不误正业,对此极尽打击和羞辱。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命运如菜,全靠投胎啊。
无论内地还是深圳,从现实分析,这个国家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的大学生,因为大量的产业都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下游和底层。其二,整个国家资源的畸形分配,大家都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