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哥哥永远是明儿的后盾

又是一年春节,年末的时候,卫家姨妈派人送来了节礼,因盛长杨现在跟着盛长槐过活,也给这边送了些礼品,都是乡下的一些吃食,再加上她给盛长杨做的衣服。

“我记得往年这个时候,姨妈都会来汴京看明儿,怎么今年没来,去年姨妈来的时候,也没和姨妈说几句话,还想着今年留姨妈住上几日,也好和明儿和长杨多团聚一些日子,毕竟姨妈是这世上你们两个为数不多的至亲了。”

盛明兰白了一眼自家兄长。

“哪有长辈年年看望晚辈的,之前也就是姨妈放心不下我和长杨,现在我年纪大了,又有祖母爱护,大娘子这两年对我也很好,姨妈哪有不放心的,长杨更是跟着大哥哥生活,姨妈当然不会不放心大哥哥,她几回来信都告诫我,一定要记得大哥哥和祖母对我们的好,让我们一辈子都不要忘记,对了,姨妈还说,你原来的那个长随,现在可是扬州府有名的师爷,就是新来的知州大人,都对他器重的很,有他明里暗里帮忙,姨妈家的生意也做的越来越好了,他还收了姨妈家的表弟当弟子,说不好过几年,表弟就能考中秀才。”

卫姨妈的孩子,都是跟着她姓,当年卫家两姐妹,姐姐嫁到盛家做妾,有盛家的给的十几亩地,依照明兰外祖的遗愿,卫姨妈招了个上门女婿,孩子跟着她姓,也算是给卫家续上了香火。

盛长槐之所以这么问,只是觉得今年卫姨妈没来有些奇怪,听明兰这么解释,倒也说的过去,只是他没注意到明兰的眼神有些闪烁,见他不在继续追问,甚至还松了口气。

“唐大哥倒是可惜了,我原想着他会继续科考,没想到他竟然放弃了,要不然,以他的资质,苦读几年,或许能中个进士,他又是一个通俗务,能做事的,若是能中进士,即便是做个县令,也是一方百姓之福。”

唐诗的近况,盛长槐当然明白,两人一直有书信往来,之前在宥阳,唐诗还送了几笼大闸蟹贺喜,这几年,唐诗的弟弟妹妹也已经长大,唐诗倒也算是熬出头了,仅仅两年功夫,先跟了江都县令做了文书,又被上任扬州知州看中,招到麾下做了师爷,本来调任的时候,是想把唐诗带走,但他却以放心不下家里为由拒绝了,这才推荐到新来的知州门下,就连盛长槐没回扬州,仅从胡六郎那里得到的消息,扬州有好几件利国利民的事情,都是出自于唐诗的建议,上一任知州的考评为甲等,也是因为这几件事。

“对了,姨妈的来信上说,等大哥哥中了进士,唐大哥想到大哥哥家里做个幕僚,就像家里夏管事那样,名为管事,其实是个师爷。”

盛长槐当然知道此事,在宥阳的时候,唐诗已经来信说过此事,他最大的弟弟明年就十八岁了,这几年在扬州一个大商家那里做学徒,唐诗这两年也小有积蓄,准备资助弟弟开个店铺,算是唐家东山再起的第一步,家里也不用他在操心了,想到盛长槐门下做幕僚,算是报答盛长槐当年的恩情,但是被盛长槐给拒绝了。

“明儿,我知道唐大哥的心思,我已经给他回过信了,就算春闱我考中进士,还没到需要幕僚的时候,现在扬州知州器重唐大哥,现在的朝局瞬息万变,新任知州的家族是邕王次子的岳家,有这层关系, 将来是要被重用的,如果有他的推荐,唐大哥或许能被征辟为官,怎好坏了他的前程,师爷做的再好,总归是个不入流的,就像夏管事那般,若是叔父外放,还能做个吏员,但现在,也只能做个外管事,在帮忙处理一些杂事,到我这里,恐怕会被埋没了。”

盛明兰敬佩的看着自家兄长,要是别人有这种好事,哪里会拒绝,有这样的人当管事,别人羡慕都来不及,自家兄长竟然给推掉了,这师爷的作用,可不光是管家的作用,有些庸碌的官员,分内的事情都是由师爷处理的,连公文都是师爷草拟的。

“祖母的意思也是这个,大哥哥这样想就对了,祖母说,唐大哥知道感恩是品性好,但我们也不能挟恩图报,若是大哥哥将来外放为官,唐大哥又没有着落,大哥哥在将他招到门下,大哥哥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这叫做双赢,大哥哥有了信任的人帮衬,若有机会,也能给唐大哥谋个前程,这才是正的处世之道。”

老太太不愧是明白人,等将来盛长槐外放为官,如果有幸立下什么功劳,将唐诗的名字报上去,还真是一条出路,科举入仕仅仅是官员选拔的一个途径,大宋这么多官员,可不全是进士出身,这样互惠互利,才是堂堂正正的处世之道,光靠恩情维系,绝非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