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盛紘升官

自开春以来,盛家喜事不断,先是大姑娘盛华兰出嫁伯爵府,虽然下聘之日出了些波澜,但是也圆满解决了,不仅聘雁差点被自家弟弟输给外人这个小波折被盛长槐化解,还因祸得福。

本来大娘子还准备延迟出嫁的日子,说是也让伯爵府知道盛家的态度,在盛紘的劝说下打消了念头,毕竟华兰没吃亏,始作俑者估计回京后也不好过。

二月,盛紘和大娘子亲自前往汴京送嫁,回来之后传出好消息,虽然袁大郎私下里不知许诺出多少事情,袁家的亲朋并未将下聘之日的事情告知,但事情还是传到了伯爵府忠勤伯耳中。

等盛家嫁女那日,听和盛家交好的人说,婚礼那日按道理,亲弟弟娶亲,袁文纯夫妇也应当一起出现在堂前,见证新妇给忠勤伯夫妻敬茶,诺大个伯爵府,竟然没有发现袁大郎夫妻的踪迹。

盛紘本不在意这些事情,自己又没有亲去伯爵府,但回门那日,华兰才将事情告知。

原来,忠勤伯早在正月刚过,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消息,先将袁大郎打了个半死,三月不到,等那袁大郎身体刚好,便一纸奏章,将本来袁大郎荫封的职位,从汴京改成河北,在勋贵人家里,只有不得宠的儿子,才会将送往西北或者河东,河北,这算是发配了。

忠勤伯夫人心疼儿子,在自家丈夫屋里哭诉了好久,但忠勤伯仍未改变心意,只是答应让袁文纯的大娘子一同随行,算是体谅二人婚后尚未生子,免得庶子先于嫡子,自家儿子忠勤伯也清楚,即便到了河北,有忠勤伯嫡子的身份,估计也吃不了苦,纳些许小娘,这种操作不要太溜。

不仅如此,为了补偿盛华兰,将忠勤伯府汴京的一个庄子,交给了盛华兰手里,算做小两口的私产,这已经是忠勤伯府最好的庄子了。

忠勤伯袁家虽然是侯爵,但家大业大,开销更大,这些年又不得宠,入不敷出,日子在勋爵中算是苦哈哈了,田产庄子虽然不少,但大多都在河北,汴京也只有两个,给盛华兰的那一个,是其中最好的一个。

袁文绍也替自家父亲带了书信过来,忠勤伯在信中替自家长子给盛家赔礼道歉,言语诚恳,盛紘不过一个从六品,忠勤伯乃是四品,可见把身段已经降到了最低。

当然,袁文绍也将之前下聘换人的缘由说了下,原来,当初袁文纯下聘的时候,也仅仅是伯爵府族亲中的一个长辈下聘,而且对方是袁夫人的娘家,所以袁夫人觉得忠勤伯厚此薄彼。

所以,在下聘启程之前,忠勤伯夫人说自己不舒服,头疼,无法出门,忠勤伯也没有法子,马上就要出发了,忠勤伯的老家离的远,在京中的都是下一辈过来投靠的,算来算去,也只有袁文纯夫妻身份尊贵,不得已才换了人,袁文绍也将自家父亲的歉意一并带到。

毕竟是自家女婿,王大娘子也觉得自家相公眼光不错,这袁文绍果然说话得体,而且华兰也说了,自家丈夫对她着实不错,之前房里也没有不清不楚的,王大娘子怕自家相公迁怒女婿,主动劝说丈夫不要计较,盛紘本来就不准备计较,当然从善如流。

-----------------------------

当然,盛家也不是非得来汴京送嫁,而是进京打点,就在盛华兰回门次日,吏部对盛紘的下一任安排就出来了,承直郎,尚书台任,承直郎是散官,算寄禄官并非职位,尚书台任乃是新增的官职,在尚书台行走,乃是正六品。

按照正常的官场潜规则,从地方官升任京官,多是平调,盛紘这一下直接跳了一级,直接成为六品京官,这也是朝中有人的好处,不像胡大人,朝中没人,平调到边州,还好之前宁远侯没追究嫡子被刺杀一事,花了点钱在朝中打点,才平息下来,但这也让胡家伤筋动骨了。

胡六郎临走的时候,值给盛长槐诉苦,现在胡家,男丁的点心钱全停了,就连笔墨纸砚也不给钱了,都是在家里账房领取实物,每月只有可怜的一两银子月钱,也就比盛家的管事多一点,弄得盛长槐苦笑不得,将大伯父给的那五百两银票硬塞给了他。

现在的盛长槐可不是刚到扬州那会,以为五百两银子是什么大钱,能保自己一辈子吃喝不愁,之前父亲补偿给他在汴京的那个庄子,估算价值,至少两千两银子,每年所出也有上百两。

封家给的铺子倒是不赚钱,听掌柜的说,不赔钱就算了,盛长槐人在扬州,只能让掌柜的遣散了一部分伙计,只留了一层做生意,也只能保证不赔,真正值钱的是那栋宅子,要是真的要卖,五千两都不卖,开玩笑,那可是学区房。

盛家还有另外一件喜事,那就是卫小娘马上就要生了,据盛家那些婆子们说,看小娘的怀相,这一胎肯定是男孩,这可把盛紘乐坏了,枝繁叶茂,又有升官之喜,难得给卫小娘赏赐了傍身的银子物件。

------------------------------------------------------------------------------

盛长槐当然为这几件喜事高兴,毕竟他也是盛家人,况且和华兰关系亲密,小明兰又是他最喜欢的妹妹,卫小娘得了赏赐,小明兰也跟着身份抬高。

除了这些,盛长槐还有一件高兴的事情,抵消了两位好友离去的伤感,那就是在华兰出嫁后不久,老师的独女在一次出嫁,这次嫁人的对象,赫然就是新来的学政海大人。

这海大人盛长槐也听父亲说过,家教森严,出身清流人家,娶妻不看家世,只看人品贤惠,而且家里还有一条祖训,男丁四十无子方可纳妾。

当然,这海大人并非头婚,之前的妻子早逝,本来前几年家里就准备给续弦,但是不巧母亲又没了,海大人丁忧之后,刚好扬州学政空缺,吏部选官,来到扬州上任。

也有人给海大人介绍,都是名门闺秀,但海大人都没答应,自从杨诗音开始替父亲整理手稿孤本,海大人也跟着一起帮忙,一来二去,两人就产生了好感。

现在的大宋,虽然对女子礼法森严,但对于改嫁一事倒也不鄙视,当今官家登基,垂帘听政的太后,也是二婚,还嫁到皇家成了最尊贵的女子,况且海家老大人也不介意杨诗音是个再嫁之身,反而觉得杨家乃是诗书鼎盛之家,专程派了长子提亲。

82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