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持盈将自己连夜所做的计划拿给杜娘子看:“这内容呢,传奇小说我已经寻好了,但市井新闻等还需要填充。我想,月恒书坊也有交好的寒门儒生罢?”
“是有的,一些书因买的人不多,所以没用雕版印刷也没用活字,雇书生抄书倒节约成本些。”
“这便是了,请他们仿照这些成例写市井新闻便好。”
杜娘子低头一看,只见那些成例的标题格外与众不同:《最好吃的十种元宵,你可能一生都没尝过》、《老农做了这件事,麦田竟然大丰收》、《手把手教你十二岁考中秀才》……
别说,这些标题古里古怪的,但当真勾得杜娘子心里痒痒,忍不住想要往下看。
在大姑奶奶面前,杜娘子也不好埋头只看文章,只能把心思收回来。她想了想,问:“那一些市井新闻,是不是也要雇人走街串巷去打听?”
“得有一些专门的通讯员,比如一人负责抓南城的新闻,一人负责抓北城的新闻。”宋持盈道,“但是为了节省,前期可以用糖什么的,让半大小子帮忙探听。真探听到有意思的事儿,再由通讯员出马也不迟。”
为不负中宫娘娘的重托,事无巨细,宋持盈都一项一项的亲自过问。
月恒书坊的众人起先是看在双倍银钱的份上赶工,可当燕京小报日益成形,大家的心态慢慢有了变化,这样一份燕京小报,说不定真能轰动一时呢!
钱掌柜与杜娘子更是将燕京小报视作一举越过杜记书坊与集文书坊的登天梯,全身心地扑在上头,忙得连元宵都来不及准备。
紧赶慢赶,元宵节前夜,燕京小报终于面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