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集故事完结之后,马上关于第一集的内容中的宋代背景讲解的小讲座节目同样上线了。杨顾问就是吃这碗饭的,在央视也算是颇有人脉了,干这样的活几乎不费什么劲,借着剧组的资源就把事情干完了。从这个科普的小讲座里面,宋代黑暗、悲催的一面,电视剧中只能够意会的东西就通过详尽的讲解灌输给了真正感兴趣的观众了。观众们才了解到宋朝的普通老百姓在没有银行和社保以及医院的时代,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而宋朝的体制又是如何地冗员、冗官、冗费,这个小讲座直接联系《宰执天下》中的镜头,针对性地讲解了基层不领工资的官吏如何代替政府在乡间执法,然后如何鱼肉百姓,衙门里面的陈年老吏如何父子传承地继承事业,然后做到蒙蔽架空上官——如果上官确实只是一个读书读傻了的倒霉蛋的话,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讲座里面提出了“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说法,强调了在皇权不下乡的情况下,东西方封建社会所存在的某种共性。
因为这个讲座是在网络上进行放送的,自然吸引了资深有思考力的观众,激发了大家的讨论热情,不仅仅是剧情,而是集中到了历史背景上来。一时之间,这个讲座反而比电视剧更加具有话题性了。自认为有学识的人纷纷加入到了这场大讨论,几个热点的网络节目——诸如《逻辑思维》也开始讨论宋代的历史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估计伴随着电视剧的播放,这个话题完全停不下来。然后,紧跟着,各大报刊、媒体也来凑热闹,不少所谓的左派媒体就借着宋朝的乡间的胥吏比附我们党中央新提出来的“乡贤政治”,其心可诛地比附说这就是新一轮地放松基层,准备将基层的老百姓继续置于所谓的“乡贤”的督管之下。
针对这样的言论,擅长叼飞盘的媒体自然要发动反攻,指出这样的比附是所谓的“刻舟求剑”。当今社会的复杂性已经远远不是当年的宋朝可以比拟的了,在现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里,无论是什么地方,只要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可以接受全社会的舆论监督。并且——它们洗地到,所谓的“乡贤”并不是拥有宋朝乡间的胥吏的执法权,“乡贤”们的作用,在于引导社会风气,发挥社会性的作用,并不是为了乡贤本人谋福利。总之,两帮人借着《宰执天下》这个热点的电视剧发挥自己擅长联想的能力努力做宣传,从侧面上反而加大了《宰执天下》的播映热度,这绝非是如同《花千骨》之类的偶像剧的火热风潮,毋宁说一开始就带着某种政治性的影子,因为无论是谁都不相信拍摄《赤色黎明》和《战起1938》的沈正辉所拍摄的新的电视剧会是一部普通的娱乐电视剧——哪怕是穿越题材的。
于是从电视剧的第一部就引发了带有脑洞的对战,这反而是期待电视剧的人所期待的。紧接着主角毫不犹豫地杀伐果断地用杀人闹大这种方式守卫了武器库,逼得陈举花大钱善后处理填补窟窿,然后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紧张感,逼得看电视剧的人喘不过气来。然后这一场试图防火湮灭证据的举措自然而然地又和中粮储大火相提并论了。
于是评论员开始发文章:从古到今,官僚们的手段并没有翻新。这就连累了许多大小官员也不得不和自己的老婆孩子一起开始收看这部电视剧了。官员们做得特别失策的地方就是,居然真的出面来辟谣说意外失火的事件真的是意外,就这越发地让电视剧的热潮又热了几分。尽管《天下粮仓》也有类似的剧情,但是这不是《宰执天下》正在热映中吗?于是,连载的胜过完结的影响力,这是显而易见的,更何况还有沈正辉的关注里加成。
第421章 反贼集中营(下)
经济下行,整顿吏治的时候,就是舆论和媒体最关注政治的时候。我朝的强势中央大政府,不,不能说我朝,全世界都是强势中央大政府,在经济面临危机的时候,中央的政策显然越发地和经济相关,于是政治和经济联系得越发的紧密,特别是在换届和经融危机交织的这个时间节点,要知道,上一个2012年得时候,沈正辉这种宅男也天天看《新闻联播》,党员们凑在一起就没有不讨论落马官员和中央的反腐政策的。而现在又是刚刚好,在《宰执天下》播放的时候,赶上了粮食被烧案件,即便是没有《宰执天下》的推波助澜,舆论和网民也不会真的相信这完全是一起意外,即便这真的是一起意外。这帮官员千不该万不该就是不该出来辟谣,导致本来可以冷处理的事情结果被盯死了。
与之对应的是《宰执天下》的继续热播,伴随着舆论借着《宰执天下》这股风潮纷纷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许多原本对于这个题材不太感兴趣的人也逐渐关注这部电视剧来——譬如许多老同志,什么现代人穿越到古代——什么玩意,结果在近期舆论孜孜不倦的洗脑下,也升起来了许多兴趣,然后宋朝社会的千奇百怪逐渐展现在观众们面前的时候,他们才愕然地发现,这个世界似乎和自己所理解的印象中的宋朝完全不一样啊,所幸的是有一个现代人作为先导,让他们接受这样的设定,同时又因为现代人的存在,让他们产生了足够的代入感,在面对宋朝那些从后世的眼光看来异常奇葩的情况的时候产生了某种制度的优越感来。
当一部作品被过于关注,就产生了某种利用这部作品对社会进行隐射和解构的风潮,于是齐独眼、陈举这些个宋朝官场基层可以一手遮天的胥吏自然地和共和国的基层——譬如村长或者其他小官对应起来,然后,马上就爆出来受贿好几亿的科级官员的新闻,仿佛是故意要衬托《宰执天下》的剧情的真实性一样。
战地卫生院的出现,南丁格尔这种仅仅依靠安慰和照顾就能够极大的降低伤员的死亡率的历史史实也通过这部电视剧得到了科普,相比之间,作为配合《宰执天下》对宋代历史和电视剧涉及到的内容进行某种程度上的讲解和科普的配套节目《宰执天下说》某种程度上比《宰执天下》本身更加火爆。仿佛重新复制了学术超男的《品三国》一样,《宰执天下说》造就了全民对于宋朝历史的兴趣,并且这种兴趣并不像是《明朝那些事》和《品三国》那样局限在一个层面的观众,《宰执天下》通过小说、电视剧、网络讨论等等平台的综合效应,加上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煽风点火,出于意料地达到了全民热潮的地步,沈正辉的名气达成了马太效应,谁也不知道沈正辉的下一部电视剧或者电影会不会继续这样火,但是显而易见,在目前的情况下,除非有政治力量出来强力压制主动降温,所有人都愿意借助这一场火同时自己又加上一把火。
王韶看中韩冈的才华,把他招揽到自己的麾下,开始了自己的河湟开边的政策。这一段,又被当作是隐射当前的边疆民族政策而大加讨论。总而言之,每当电视剧演出一个能够和现实相牵连的剧情,大家就真的把它当作现实加以讨论。一时之间,仿佛回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社会整体对于王安石变法和宋朝这个话题的讨论恰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一样。中国所面临的各种情况,让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的宋朝找到了对照。
宋朝面临着边疆问题,当前的中国也面临着边疆问题;宋朝面临着严重的冗员、冗官和冗费的问题,当前的中国也面临着机关事业单位庞大、养老金缺口巨大、三公开支浩繁的情况;宋朝基层控制乏力,皇权不下乡,胥吏残害基层民众,中国当前面临着腐败严重、基层党组织涣散;宋朝文官权柄太大,官僚权贵把持经济命脉,土地兼并严重,小民饱受高利贷的剥削,中国当前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特别是一批资本主义既得利益集团不仅仅满足于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还想要进一步谋求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统一。因此,小说和电视剧对于历史的勾勒都同样被视作是对于现实的映射,或者不如这样倒过来,大家不由自主地把现实的状况隐射到了电视剧中去。于是对于现状的描述不是直接地对于现状的描述,二是一种比较,这样讨论起来就有了一种文学的韵味,仿佛继承了中国古典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
“宋人不暇哀之,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是赋;“宋朝bubu,中国当前bubu;王安石,zhurongji;”这是比;“和宋朝的腐败相比,现在的腐败算个屁啊!”或者“和现在的腐败相比,宋朝的腐败算个屁,现在唯一比宋朝好的地方就是,贪污腐败了会真的丢官、判刑、甚至死刑,而在宋朝,最多从实权位置降级使用,或者调整到烟草公司之类不重要但是有油水的部门……”这大概算是兴,大概。
因此,两个并行的主题极大地拓展了讨论的范围和兴趣,顺带地,让所有人站在后来者的高度上审视了王安石变法这个历史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王安石变法就好像我们党内的某个阶段的改革,虽然从性质和效果上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从手段上可以说是相差仿佛。于是这部以古喻今的大戏也就让有心人有了机会浑水摸鱼地进行各种宣传和洗地,各种宣传上的观点和想法层出不穷。这种热度倒反而让制作电视剧的人吃了一惊,吓了一跳。
穿越者促成大宋开边的成功,某种意义上响应了中国扩充军备,保卫和平的呼声;宋朝文官们放荡不羁,毫无约束,加大了高呼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呼声;御史台风闻奏事,讲屁股不讲道理,掀起了呼喊约束媒体,净化宣传风气的呼声;胥吏不领薪水,穿越者建议增加基层小吏的收入,发钱养廉,并未掀起群众们高呼增加公务员工资,不过这倒是吸引了一大批各个行业的基层公务员吐口水;刚愎自用的皇帝在战事上瞎指挥,文官领兵胡作非为,结果战事失利,于是又掀起了大家对于中国军队战斗力的疑惑和担心,军队里两只大老虎和众多小老虎的落马新闻和传闻,越发地加深了这个印象。军报也怒刷存在感,宣扬说我们实际上很能打,老虎什么的虽然有影响但是我们会消除这种影响。任何时政新闻都和电视剧挂钩,或者说电视剧正在努力和时政新闻挂钩。
王安石变法所触及到的士大夫和皇族勋贵们兼并土地、放高利贷的利益,增加国家财富而造成的所谓的“与民争利”的讨论里面这个“民”究竟是谁,自然而然地掀起了大讨论,于是借助《宰执天下》这部电视剧的传播,宋朝的士大夫(地主)阶层和宋朝的中下阶层被截然地划分开来,王安石变法残害“民”的说法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批判,但是与此同时,如果实行变法的官僚阶层本身就反对变法的话,那么无论法规如何完善,他们都能够把善法变成恶法的观念也深入了人心,这样,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比附中国的改革事业,特别是前一任所谓的“政令不出东南海”的事实,构成了最好的现实的注解,在如何争夺话语权这方面,中国民众又从电视剧里面学到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