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1页

新仇旧恨一起算,这是齐侯干涉的动力。而防止李解一家做大,则是齐国权贵的共同心声。

李解太强,就威胁到齐国商人在国际上的活动空间。

二是吴国老牌世族,甚至包括现任吴王。

如果说不知道“汉子”一事,斗皇可能也不会多想,但周天子私下里跟李解搞得这点花头,却是让斗皇料定,李解没打算继续对吴王虒忠心效死,早晚都是要开怼的。

而此时,却是吴国为数不多可以搞一把李解的时候。

对内可以用悖逆这个理由,对外,则是拉着齐国鲁国甚至宋国郑国卫国一起,围攻李解。

吴王虒有这样的资格,因为哪怕是第二次逼阳战争,宋国也是向吴国认怂,而不是向李解,这一点,在国际上就有一个身份认知问题。

当李解被打成叛逆,那么这事儿哪怕大家心知肚明,对宋国、鲁国、郑国等等国家而言,打赢了自然是吃肉,打输了,直接甩锅给吴国就是。

明知道李解可能存在如此之多的对手,但斗皇没有任何侥幸心理,他直接认定李解一定会战胜这些对手。

其信心来源跟实力对比无关,而是斗皇开始自我怀疑,他之前的经验判断,在李解身上都是失败的、错误的,那么在他下意识的第一判断之后,斗皇直接反其道而行之,认为之前的自己,肯定是全面错误。

跟下意识的自己对着干,这就是斗皇现在的操作手法,先有了一个结论,斗皇再给这个结论找论据。

一通分析之后,斗皇找到的论据,就是李解现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列国除非全部联合起来,否则没戏。

那么列国会全部联合起来吗?

显然不能。

晋国正在称王,秦国说不定正要攻打楚国的西北地区,至于吴国,内耗之后还有没有精力跟李解正面刚,吴王虒有没有勇气宣布李解是叛逆,都是非常的不好说。

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个结果,李解会赢。

于是乎,那处大夫既没有拆穿郢都“环列之尹”项拔是卧底,也没有选择跑路返回权邑保全性命,而是让家族精英子弟,迅速赶来郢都,不是打保卫战,是为投降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