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哪,看守所!”

“为什么啊?”李思明道,印象中那位穿着打扮一副公子哥的模样,他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穿着号衣光着头胡子几星期没刮,畏畏缩缩的犯人形象。就像他曾经待过的那里一样。

“走私倒把,被逮住了,判了六个月。前一阵子声势挺大,被逮住了好几批人。”杨月道,“这件事我还报道过,顺便去探望了一下,这家伙还挺高兴的,要我给他买烟,不是外烟还不抽。”

“他家里不是有关系吗,怎么不弄出来?”李思明问道。

“犯走私罪进去,对他来说不是什么坏事。他在被逮捕之前,欠了一屁股债,有人威胁要给他放放血,正准备跑路呢。这下进去了,世界安静了,他说他要面壁思过,洗心革面,以求东山再起呢!”

“这哥们真想得开啊!”李思明佩服地五体投地,做人做到这份上了,不佩服不行。

第七十七章 挖墙脚

李思明在深圳的这个家里里待了半个月,当他离开的时候已经是十一月中旬了。

家是温柔乡,能让满身疲惫的人得到抚慰,家是避风的港湾,能让游子暂时靠岸,放松一下疲惫的心。李思明却希望自己永远也不要离开家,但是为了这个希望,他不得不再一次与杨月分别。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答案是人才。

二十一世纪还早着呢,但是人才的匮乏却让李思明不得不再一次去一趟东北。李思明这一次不是去找什么教授、博士之类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是有经验的高级技工。在1983年的时代,到哪里去找?当然是那些国营大厂去找,特别是军工企业,有一大批这方面的行家里手,越老越值钱。站在李思明的角度,国内的教育似乎走错了路,一味地追求高等学历教育,而对于焊接、模具工等职业教育忽视,这直接导致了后世高级技工的短缺。但是于此同时,如果你站在一个城市的大厦往下扔砖头,砸到了十个有九个是有本科学历的,另一个是大专学历的。而那些技校毕业的学生,则成了抢手货。

工业技术的先进性,不仅仅体现在有一批锐意创新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还要有将这些理论和图纸变成实实在在产品的技工。这就是李思明去哈尔滨那家他曾去过的军工厂的原因。换句话说,李思明是挖墙脚的,这种活实在不好干,有些缺德。

十一月中旬的哈尔滨,早已下过好几场雪。今年的雪期来得早,下得大,路面的雪被汽车碾压,然后冻结着冰疙瘩,那些公交司机的技术实在高超,在这又硬又滑的路面行驶,速度还挺快。不过那破旧的电车恐怕比李思明的年纪还要大。

这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重工业城市,即使是“三线建设”也没有动摇这座城市在中国重工业方面的地位,以“三大动力”为代表的重工业,让共和国的工业机器一直运转着。李思明曾经多次从这里转车去往北大荒,也多次从这里转车回家过年。这个城市在他的印象中,这几年似乎还是老样子:冬天的冰城,只有两种颜色,白与黑。白的是冰雪,黑的是取暖时排出的烟尘。如果你站在城市的最高的建筑物上,往下一看,入眼的都是大大小小的烟囱,这是所有北方寒冷城市的特色。

李思明走下火车,猛吸了一下干冷的空气,却被含着烟尘的空气给呛了一下。很熟悉的味道,他敢肯定这是松木燃烧时发出的气味。在北大荒时,每一个冬天他和他的兵团战友们都是这么取暖的。这里无疑离北大荒是最近的一个大城市,但是李思明这一次却没有时间去。

对于北大荒,现在他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他爱那片土地,因为他曾为此付出一切,并且无悔;他恨那片土地,因为那里曾带给他悲伤。如果现在去那里算什么?衣锦还乡,在相识的人面前显摆?还是在黑土地的面前,发思古之幽情?或者在战友的坟前,忏悔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