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页

这让于飞非常佩服。他自己沉不下心来做学问,对于这些做学问的老一辈学者都非常尊重。

“栾老您可千万别这么说,您这可是要折煞我的呀。”于飞连忙说道:“您和钱先生都是我敬佩的人,要说感谢也应该我感谢您呀。”

圣彼得堡大学捐献之所以捐献这11本《永乐大典》,从根本上是因为中俄两国关系的升温。

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等独联体需要寻求中国的支持。而这种善意也最终体现在经济、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

而今天重点要讨论的便是我《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问题。

一直以来对于《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存在以下五个推测:

一是认为毁于清代的乾清宫大火。但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因为从历史记载来看,《永乐大典》从明代隆庆之后便消失了。因此清代是否还有《永乐大典》的正本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当然,除非是明清两代的皇帝、臣工都对此事秘而不宣。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二种可能是毁于明亡之际。当初明朝灭亡,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之上,闯王进北京,打死掠夺财宝。对于这些破书卷,闯王肯定是看不上眼的,所以很有可能毁于明朝灭亡之时。对于这种可能的反驳和前一条想同。为什么隆庆皇帝之后就看不到正本下落的记载呢?

第三种可能是毁于明代万历火灾,这种观点大体可以和第一、二相同或类似,古代的建筑的大多是木质结构的,发生火灾是非常容易的事,如果火灾发生了,想要扑灭也是非常难的。那一万多册的《永乐大典》正本就有可能在火灾中付之一炬了。

对于毁坏一说于飞不置可否,也没有参与讨论。如果正本已经毁了,那么去争论是怎么毁掉的还有意义吗?

第四种可能是藏在故宫的皇史宬夹墙中。皇史宬是古代藏书的地方。所以也确实有这个可能。但是问题就又来了,如果是真的话,那到底是谁要把《永乐大典》藏在皇史宬的宫殿之中呢?他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好玩?还是躲避战乱?都不得而知。

第五种可能,也就是栾明贵所主张的那样,《永乐大典》藏身于嘉靖皇帝的陵寝——即十三陵的定陵之中。其原因有很多。

第一是因为嘉庆皇帝非常喜欢《永乐大典》。明代喜欢《永乐大典》的皇帝有两个,一个是明孝宗,一个是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

相比较而已,嘉靖皇帝的喜爱程度更深一些。因为他已经做到了“几案间每有一二帙在焉”的程度。在嘉靖三十六年宫中大火中,他一夜下三四道命令抢救《大典》;之后他又决定“重录一部”。

既然嘉靖皇帝对《永乐大典》如此的钟爱,那他有没有可能让它给自己殉葬呢?这是很有可能的事情,毕竟古代皇帝对于自己的身后事都是非常看重的,自己生前有的,死后也一定要有。

特别是嘉靖皇帝,生前就去看了好几次自己的陵寝。他对自己的陵寝这么关心,会不会是为储藏《永乐大典》做准备呢?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可以推测,当他下令重录《永乐大典》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决定要把正本带进自己的坟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