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页

在得知美国那边的风波已经平息,斯皮尔伯格这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这里,一回到美国,他就迫不及待的找到了萧逸臣,兴奋的向他讲述了自己的旅途见闻。“现在我真的有些开始怀疑詹姆斯·希尔顿所写的故事是否是真有其事,因为那个地方和小说里描绘的情景别无二致,我情愿相信那里就是真正的香格里拉。”

“看来你这次去中国的收获不小,这次回来对于怎么拍摄这部影片,我想你应该已经有一些具体的想法了吧!”萧逸臣的反应倒没有斯皮尔伯格那么的兴奋,《消失的地平线》毕竟是一部很经典的小说,这对他的改编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在剧本的编写过程中他进行了三次大的修改,这才有了斯皮尔伯格现在手上拿着的剧本。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影片拍摄他同样有着很高的要求。

“外景完全可以实拍,在中国的那段时间我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找到了两个很适合影片拍摄的山谷,但是由于那座建在半山腰上的喇嘛寺,我没有找到合适的取景点,这是我现在唯一的担忧!”斯皮尔伯格讲述了他的拍摄计划,同时也提到了拍摄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要想找到和小说里完全一致的喇嘛寺几乎是不可能的,据我所知詹姆斯·希尔顿本人绝对没有到过中国,所以我们必须依靠电脑特效。关于喇嘛寺的造型,其实可以更多的去参照拉萨的布达拉宫,那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宏伟建筑,而且内景也可以在布达拉宫内进行拍摄!”

第二百五十八章 马特·达蒙

“康恩(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主角)你准备让谁来扮演?”

“在好莱坞众多明星中,有谁能从令人同情的‘同性恋’演到憨厚的‘低能儿’、从临危不惧的‘宇航员’演到英勇无比的‘二战大兵’,我想谁就能够胜任这个角色!”斯皮尔伯格虽然没有明说,但是结果已经呼之欲出,除了阿汤哥,谁还能得斯皮尔伯格如此的青睐?

“这么说他已经看过剧本了?”萧逸臣实在是想不出还有什么角色是汤姆·汉克斯不能演的,而剧本中康恩这个角色也确实需要像他这样的重量级演员才能够尽情的施展。关键的问题的是汤姆·汉克斯是否会对这个剧本感兴趣。考虑到斯皮尔伯格和汤姆克鲁斯良好的私人关系考虑,萧逸臣觉得汤姆·汉克斯拒绝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他在我之前就读过詹姆斯·希尔顿的原著,他很喜欢这部小说,后来他又看了你写的剧本,然后就对康恩这个角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要求其实是他主动向我提出来的!”斯皮尔伯格解释说,“你觉得怎么样?”

“为什么不呢?”既然阿汤哥如此热情,萧逸臣又怎么可能拒绝这位送上门来的影帝。

“那么马尔逊呢?在这个急躁冒失的年轻人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叛逆的精神状态,但是在好莱坞我找不到合适的演员能够很好表现这种性格。”斯皮尔伯格皱眉说道。

在詹姆斯·希尔顿的原著中,用来描写马尔逊的段落并不多,按照作者的本意,这个角色其实很可能是主角康恩另一种性格的折射,他仇视香格里拉所有的一切事务,并且不断的引诱着离开香格里拉,回归现实世界。就像在伊甸园中引诱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那条蛇一样,代表着潜伏在人心中的邪恶和欲望。

但是在萧逸臣改编的电影剧本中,他却加重了这个角色的戏份,而且原著中对马尔逊这个人最后的结局并没有作出明确的交代,只是隐约的提到他可能是还没有回到汉人统治的区域就死在了归途中。而在这部影片中,萧逸臣挖掘了这个被作者一笔带过的结局,进而衍生出自己的创作。

在他们离开香格里拉的归途中,护送康恩等人的马帮遇到了暴风雪,被困在一个垭口上,而他们准备的干粮不足以维持所有的人的生存。在这个时候,人性中恶的一面就被激发了出来,马尔逊先是开枪射杀了马帮的向导,这让众人在茫茫的雪山中失去了方向。

马尔逊的恶性被康恩发现,但是在马尔逊的苦苦哀求下,他最终还是不忍将马尔逊交给马帮,他们连夜离开马帮住地,却在漫漫的大雪中失去了方向,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四处乱窜。在他们带出来的干粮即将耗尽的时候,马尔逊内心的邪恶再一次占据了主导,他准备向康恩下手,却被同行的满族女孩洛森识破,最后他自食恶果,坠入悬崖身亡。

马尔逊的死给康恩很大的打击,再加上旅途的艰险,让他最终病倒,而此时已经深爱上康恩的洛森历经艰难险阻,最终还是将康恩带回到了成都。在香格里拉里看上去只有18岁的洛森其实已经是百岁的高龄,离开香格里拉,她开始急剧的衰老,但是心中的爱一直支撑着她将康恩送到了安全的地方。在教会医院中,她看着病床上的康恩,终于安详的闭上了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