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页

蒙山军[校对版] wanglong 2656 字 2022-10-20

“千真万确。”

赵慕春沉吟道,“白大人,如今我们关系不一般啦,韵松(方声涛字)更是自己人,我是担心大帅效仿泰西搞民主政治会事与愿违,毕竟吾国民众习惯于专制政体,便是虚君政体,也比共和靠谱……”

白瑞庭想,哪一任开国之君不是大有为之人?龙谦既然不愿称帝,岂能搞那虚君立宪制?但他却不愿多说,目光射向方声涛,想听一听这位出身民党的青年人对此有何看法,方声涛却低着头不吭气。白瑞庭倒是觉得这个青年不简单,寡言少语,行事稳重,看上去倒是个可造之才。

“白大人,我倒是觉得大帅在我数千年封建统治下的中华行民主政治令人钦佩!不管成与不成,这次的革命却是对准了自己,即使不成功,也是无可争议的伟人。”赵陶道,“谁不愿意将权柄操持在手?谁愿意由人掣肘?是不是?大帅坚持先开国会,再定政府,不就是尊重民意的表现吗?便是一向标榜还政于民的民党,不是直接宣布政府的组成吗?谁给他的权力?”

方声涛不由得抬头再次凝视自己这位堂嫂。心想堂兄还真是找对了人呢,以其关心政治的脾性,今后怕是少不了狂吹枕头风了,不知该不该提醒一下堂兄……

“啊,赵小姐倒是大帅的知己。你与鸣皋成婚,有的是机会与大帅探讨,说不定大帅会引为知己,委以重任呢。哈哈,慕春兄,这可是一段佳话呢。”

“小陶被我宠坏了。别听她瞎说。白大人,这国会召开的日子该定了吧?”

“应当快了吧。政府不成立,外交无从谈起,整顿经济也是空话。据说各省议员的名单陆续报上来了,正在审定资格。”

“那就好,那就好。”赵慕春笑道,“大家都等急了,大帅已入京数月,这新政府一直呼而不出,让人等的心焦。”

方声涛心想,怕是你家等的心焦吧?

第六节 周学熙与宋晋国

焦心的不只是方声远,还有经济局长周学熙。不过,周学熙不是为他的官职操心,而是为他手里的工作。他越来越觉得,不迅速组建中央政府并成立各省级政府的问题太大了,现在真的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现实故事,真搞不懂龙谦为何要等那个虚无缥缈的国会成立。

周学熙奉调进京前,曾跟仍在广州的父亲数次通信。由于蒙山军首义广州,周馥受到旧日官场朋友的非议,丙午年被推为预备立宪公会会长、曾任广东按察使的郑孝胥还做了一首格律精严的七律刊登在《申报》上,很是将背主求荣的周馥讥讽了一番,郑孝胥是时下最著名的诗人,将老周馥气的够呛,偏偏还不能出言反驳,因为总督级大员叛清算是由他开了先例,已经病故的杨士骧至少还采取了辞职的法子平息议论,周馥倒好,直接从两广总督任上转到了蒙山军阵营。

自满清新政以来渐开的言论自由并未因蒙山军夺取天下而收敛,不过所谓的清议很少评论龙谦以及他的高级军官团,火力集中于那些“墙头草”,很有些为满清抱不平的味道,周馥自然成为了发泄的对象之一。

恪于清议,周馥在给周学熙的信中流露出对官场的厌倦之情,说近来睡眠不好,精神不济,已经给龙谦去信要求辞掉广州军政府都督一职回乡养老(其实那个职务毫无实权),但龙谦回信仍极力挽留,但去意已决,不想干了。周馥虽表示了退意,却要周学熙尽心为新朝效力,“如今天下已定,他称帝也好,共和也罢,当今天下已无人可与之争锋。吾儿为其效力多年,薄有微功,其在广州时多次称赞于你,定然不会令你久居华源偏狭之所,以为父观之,或者进京参与部务,或者协助陈越之执掌山东政务,二者必居其一。吾儿万不可受为父之影响,更不可恪于清议,周家未来,全系于你一身了……”

周学熙当然不会受父亲灰暗情绪的影响。他早就是蒙山军经济界重将了,战争爆发前后,周学熙全力组织军火生产,不仅使山东军枪弹无缺,还支援了南方军及北方军大批的军火,为蒙山军夺取天下立下了大功。怎么会在新朝建立却辞官不做?他在山东时给其父最后的一封信中说,他无意做官,只愿意实业救国,如果每省都有一个华源集团,将是何等的局面?不说超越英美,至少日俄是不在话下了。至于陈越之已回山东主政,曾对我透露或将调我进京,我见到大帅,定当陈述我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