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李鸿章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主军,后半生从事洋务和外交。
李鸿章中进士后,被授予“庶吉士”分入翰林院。庶吉士是翰林院的“研究生”,毕业后才能授予翰林院正七品的编修。成为编修的李鸿章依旧刻苦攻读,在1852年翰林院的大考中成绩第二,受到咸丰皇帝的表彰。一般而言,这是编修获得高官的最佳时机。但李鸿章的仕途却受阻了。因为在帝国的南方,一场前所未有的大乱已成,洪秀全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杀出广西,经湖南直下湖北,进入帝国的腹地。完全腐化的八旗军和绿营根本不是没有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起义军的对手,几乎是一触即溃,望风而逃。无奈的咸丰帝一口气任命了四十三个团练大臣,希望这些大臣们在家乡组织团练(地主武装)以对抗太平军。
这其中就有曾国藩和李鸿章这对师生,不过,曾国藩的级别比李鸿章高的多,李鸿章不过是七品编修,而因母丧守制回籍的曾国藩已是礼部侍郎兼兵部侍郎,是二品大员了。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这首在李鸿章二十三岁时写的自勉诗表明,李鸿章一直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时他的家乡安徽已经大乱,合肥被太平军占领,安徽巡抚蒋文庆被杀。三十一岁的李鸿章却不顾危险,离京返回了家乡,组织了乡勇在巢湖一带对抗太平军。第一仗不分胜负,但获得了朝廷的奖赏,七品升为六品,因为当时朝廷接到的都是战败的消息,能打个平手就令皇帝喜出望外了。
在这之后,李鸿章对太平军的战争连连获胜:攻克含山,加赏知府衔,赏戴花翎;攻克庐州,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不久,又加赏按察使衔,品级升至四品。
三年内连升三级。
但随后的一场败仗,恰好被钦差大臣胜保亲眼看到了李鸿章混杂于败兵中溃逃的惨状,因升迁速度过快而引起忌恨的李鸿章开始听到一些不利于他的传言,甚至指责他“名为团练实则勾结土匪”。虽然没有上官正式弹劾他,但感到在安徽难以作为的李鸿章毅然离开家乡去湖南投靠老师曾国藩去了。
李鸿章做了曾国藩的高级文案。
有足够的证据说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中过的不是那么愉快,其原因是师徒俩性格的不同,曾国藩更喜欢那种木讷寡言狠干的人,要求守纪律,吃苦。而李鸿章性格中更多的是浮滑的因子。一次因为早上睡懒觉得到老师的批评,曾国藩是与幕僚们一同用餐的,迟迟不到的李鸿章屡遭催促,等他来后便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
曾国藩对李鸿章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爱。
当时,湘军已成气候,收复武昌,占据上游顺江而下逐步收复被太平军占领的要点,收复安徽省会安庆是湘军对太平军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标志着湘军已经占据了战略优势地位,太平军转入了战略防御。因为受到西面而来的湘军强大压力,定都南京的太平军转向东南扩展生存空间,已经成为大都会的上海便受到了威胁。
让李鸿章独当一面的机会到了。
曾国藩有许多本领和与众不同的想法,办大事以找替手为第一就是他说出来的,究竟是何时动了以李鸿章的淮军来接替湘军的地位不好说,但以获得节制数省军事的前敌统帅曾国藩派李鸿章率淮军赴上海驰援,确实有栽培李鸿章替代自己的想法。而李鸿章就此一飞冲天,成为有地盘有军队的一方诸侯,正是起源于此。
李鸿章到上海没有路。路都被太平军严密封锁了。走陆路不说能否击破太平军的阻拦,时间就来不及。唯一的可行的办法是走长江水道,但长江下游自安庆到上海,全在太平军的严密控制下。李鸿章想了一个办法,重金雇佣了洋人的火轮,装载着他的近万人的军队,在太平军的严密监视下穿越数百里长江,抵达上海。如果当时太平军不顾洋船进行拦截攻击的话,历史真的可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