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这种情况而言,最后寒门子弟和士族子弟在新晋的官僚体系中,其比例只有三比七,甚至更少,但是刘宏从来都没指望过一开始就能改变帝国官僚的构成体系,这样的比例对他来说很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门子弟出身的官僚会越来越多,而义务教育的受惠面变大,经济民生的持续发展,都会扩展士族这个阶层,一旦士族的总体数目变大,那么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特权不特权了。
无论任何政权,都是金字塔形的,专制也好,民主也好,都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只不过前者更侧重武力,而后者则更侧重宣传或者说是愚弄,对刘宏来说,他解决不了这种体制上天然存在的问题,他所能作的就是让金字塔的最底层变成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和民族。
刘宏离开了御花园,现在他每天大半时间都花在了教育儿子和那些被他提前找来的人才,历史已经改变了,他不能肯定不会随家族去江东避祸的周瑜还会成为历史上杰出的统帅,出于某种人才收集癖的心态,刘宏决定亲自对周瑜他们进行精英式的教育,以免他们会在改变的时代里趋于平凡或是成为纨绔子弟。
在帝国,除了周瑜他们,还有无数穷苦人家的孩子被选入了帝国军少年军校,年纪都在六岁到十岁左右,他们从小接受的就是效忠于刘宏的洗脑教育,在二十年后,刘宏将在帝国军里拥有一支数目可观的死士军官团,他们年青强健,接受最严酷的军事训练,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忠诚无与伦比,无论何时,刘宏从来都没放松过他对军队的控制。
内阁省里,杨赐和手下的技术官吏们都是有些忐忑不安,帝国银行的构想很早以前天子就给他们提过,甚至专门在帝国大学里组建了一个学者组进行专门的研究,而内阁省曾数次想要建立帝国银行,但是都给天子以时机尚未成熟否决了,不过现在河东河北这些帝国的精华地区工商业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而大运河的全线通航,也让帝国南北间的贸易大幅度增加,再加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对帝国经济的促进,他们认为是时候建立帝国银行了。
刘宏看着内阁省所写的帝国银行的议案,一页一页翻得很仔细,新的币制和帝国银行的建立对帝国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就算是他也不得不提起十二分的小心,不敢贸然从事。
第二百一十五章 帝国银行(下)
杨赐,陈球几个宰相看着合上议案,低头沉思的刘宏,心里都是紧张了起来,要说起来他们这几年平时闲着无事就经常被刘宏叫去皇宫内,听几个帝国大学专门研究经济的学者讲解一些关于国家财政的问题,时间长了,也都算得上半个专家,对刘宏来说,内阁省最大的作用便是替他处理政务,而良好的国家财政无疑是前提。
帝国的经济理论著作,除去刘宏本人撰写的一些手札以外,便是被刘宏列为帝国大学必修的《管子》《盐铁论》等前人的书籍,当然除去管子,像《盐铁论》等书籍里的错谬之处全部被纠正了,而在深入研究《管子》的基础上,帝国的学者对刘宏提供的手札进行了解读,可以说帝国的学者们在经济理论上的研究已经超过了帝国的经济和生产力基础,这也是刘宏一直没有建立银行的原因。
帝国的经济,一直以来都是属于封闭式的庄园式经济,虽然刘宏在登基以后,促进了帝国的经济进化,将一些新的生产技术和豪强世家分享,发展了大批工商业,同时推进了农业转型,而大运河的开通,也使得帝国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商品流通量增加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帝国的经济远远还没到刘宏所期望的地步,起码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持续转型,稳固,方才算得上有所成就。
杨赐,陈球等人虽然是天下名士,在帝国的官僚中也都是清正之人,可是人总归是有私心的,就比如帝国银行,他们七个内阁省的宰相之所以如此上心,还是在于利益二字,很明显帝国银行将是一个掌握国家财政的强力部门,他们都是想在自己还坐在内阁省宰相这个位子上,能够在帝国银行的建立中谋取利益。
对于杨赐他们的心思,刘宏又怎么会不知道,而且他也并不意外,人性就是这样,能面对利益而不动心的只有很少的一些人,这天下间大多数被称为名士的人中又有几个真正是无欲无求,所以只要不触及到他的底线,刘宏不介意将利益分给其他人,但是他们必须守规矩,不守轨迹的人,只有死路一条。
刘宏轻轻放下了手里的议案,他的动作让杨赐等人都是直起了身子,看向了他,因为他是定规矩的人,没有他的同意,没人敢动。
“朕准许内阁省的议案,但帝国银行目前就先在河洛一带施行。”刘宏最后准许了帝国银行的建立,但是却限制了帝国银行的范围,算是带了些试点的性质。
听到刘宏同意,七名宰相都是喜出望外,不管怎么说,只要帝国银行能建立起来就行,几年之后自然会发展起来,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帝国银行的利益分配,不过几人谁都不敢先开口,要知道这一个不好,给天子一个不好的印象,那可就全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