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页

看着七名宰相把那名发报的太学生给围得死死的,刘宏知道这七位宰相恐怕还是不相信这有线电报,不过这次他专门让左慈他们带了两组人在内阁省和枢密院之间架设,便是要他们深信不疑有线电报在通讯上的便捷方便。

很快,七位宰相身边另一组的接报员便从那嗒嗒的机械声中,将七人所写的那段话原封不动地抄写了出来,交给了七人。

七位宰相很快动容,内阁省和枢密院隔得极远,就算快走过去,也要有段时间,可是现在不过短短的几下功夫,便能进行联系,这实在是太奇妙了。虽然心里震惊,不过七位宰相都是年老成精的人物,涵养功夫极好,面上倒是和刘宏一样,都是一脸淡然的样子。

杨赐他们很快在内阁省和枢密院开始了联系,其实在另外一端,枢密院的皇甫规和张奂等人却已是兴奋得语无伦次,在他们看来这有线电报最有用的地方还是用在军事上,这可比烽燧示警便利快捷得多,可以让枢密院用最快的速度对边境发生的战事做出反应。

枢密院和内阁省的大佬们兴高采烈地进行电报通讯,可是把那四个负责电报接听收发的太学生给忙坏了,但他们又不敢拂逆这些大佬的意思,只能硬挺着,最后还是刘宏替他们解了围,派人召集枢密院的皇甫规等人来内阁省议事。

当帝国文武的重臣都齐聚以后,刘宏要商议的事情也很简单,那就是关于有线电报的铺设问题,正处于兴奋中的皇甫规和张奂这样的武人自然是双手赞成,这么好的东西哪能不铺设呢,不管花多少钱,都该往边境拉几条电报线到雒阳,这万一有了战事,他们这些老家伙说不定还能遥控指挥一把。

相比于群情沸腾的枢密院,内阁省的宰相们就要冷静得多,虽然有线电报是个好东西,不过他们更关心的是花费问题,作为帝国政务的管理者,他们当然知道刘宏每年在帝国大学那些研究组里砸进去的钱有多么庞大。

对于内阁省的务实态度,刘宏还是很欣赏的,的确有线电报对帝国很重要,不过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帝国都有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工程,这时候强行推广技术还不算太成熟的有线电报是无谋之举,不过刘宏召集枢密院和内阁省,当然不是为了这么一个结论。

很快,内阁省和枢密院都明白了刘宏的意思,的确现在还不是大规模推广有线电报的时候,因为涉及到有线电报的可不止硬件上面的投入,最重要的还是大批话务员的培训,这可不是直接投钱就能立竿见影的事情,所以刘宏的意思很简单,五年之内只是投钱让帝国的学者们改进有线电报,当然这种改进其实是涉及到相关各个项目的发展,五年之后开始训练话务员,差不多到八年以后才开始在帝国推广有线电报,在这八年里,除了帝国内部的建设,要加大海军的投入,从占据港口要地的中南半岛和附近的岛屿掠夺各种资源。

半个月后,雒阳城外的一处秘密庄园内,被羽林第一军团这支帝国最精锐的军团重重保护了起来,刘宏更是亲自到场,随同他一起的还有皇甫规,杨赐这些帝国的文武重臣,自从左慈配置出最佳黑火药的配方后,火炮这种划时代的武器就被刘宏放在了制造日程上,相对于制造火枪,火炮要现实得多,而且帝国那超越时代的青铜治炼技术足可以制造出最强大的青铜火炮。

对于刘宏而言,火炮这种兵器完全可以说是帝国的学者和工匠们自己捣鼓出来,要说起来他在帝国大学顶尖学者内部流传的一份手册上曾经写满了他所知道的一些技术,当然这里面很多只有简单的描述,而火炮即是如此,授命研发火炮的学者不过从他的那些简单描述里,一步一步将火炮给制造了出来,而且最让他吃惊的是,这些帝国的学者和工匠竟然直接造出了后装的膛线炮,如果不是膛线炮的炮管寿命不如滑膛炮,刘宏都想直接全部制造膛线炮。

走入搭建的观测台,刘宏示意身后跟着的皇甫规等人拿起望远镜先观察等待射击的目标物,那是一群被穿戴上帝国最精良鱼鳞甲的木人,在它们周边还有牛羊等活物。

刘宏他们的观测位置距离火炮阵地很远,刘宏不能肯定这次试射过程里会不会出什么意外,从安全角度考虑,还是这样远距离地观测比较稳妥。

一共制成的十门重型后装滑膛加农炮,被填装好炮弹,对准了五里之外的目标物,这些用青铜铸造的火炮上有着完整的瞄准装置,基本上从结构上看和近代火炮没什么区别,负责这次火炮射击指挥的是陈宫这个对弩阵痴迷不已的帝国军参谋,实际上细柳营在很早以前就有专门研究弹道的课程,当然那时主要是研究弩箭射出以后的飞行轨迹,以便于提高弩阵的命中率,而火炮这种新的兵器在研发的时候,就有一大批在弹道学上有深究的帝国军参谋参与,他们主要任务就是为火炮开发类似弩弓上望山一样的瞄准器。

当十门大炮同时开火的时候,即使身在远处,皇甫规和杨赐他们依然感觉到了那种仿佛山崩地裂一样的巨响和远处传来的震颤感觉,而在望远镜中他们看到的是射击目标处翻腾的烟尘和夹杂的火光,当烟尘散去,他们看到的是宛如地狱一样的景象,所有穿着鱼鳞甲的木人都被炸了个稀烂,而那些牛羊更是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