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大结局

那应天府官员张阙道:“…是朝廷要人太多。”

朱元璋瞪着他。

心说横竖都是死,张阙干脆直谏:“都察院需要填补…几百上千人,国子监就算年年招收…也补不足啊。”

朱元璋冷冷地瞪着他,抬起腿,又放了下来。

“回答咱的话。”

张阙头很铁,道:“国子监的人,说招录监生需通过入门试……地方送去的乡学和县学学生,都被拒之门外了…”

“这些狗官。”

肯定是怕这些官员入职,吏部考评不佳,受到牵连。

这也不是国子监的错。

毕竟,朱元璋亲自制定的规矩,防止官员偷偷往国子监塞人。

入他娘的元廷,废除刻制四十多年…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太子呢?”

一个老太监急忙禀报:“出宫去了…听仪鸾司的太监说,是便服出行,前往江宁县的县学学堂……太子也忧虑此事。”

朱元璋坐下来,一言不发。

就在这时,东宫的辅官乐韶凤走进奉天殿,奉上一本疏奏:

“陛下,太子刚拟的疏奏……太子殿下想下旨,在京城设儒学馆,命我等翰林侍讲,轮番讲学。”

乐韶凤奉上疏奏,准备给朱元璋批红。

朱元璋接过来,眯着眼睛,看完这封疏奏,心情略微平静一些,淡声道:

“召太子来。”

老太监急忙跑去请,朱标很快出现在奉天殿,抬了抬头,“父皇召儿臣?”

朱元璋问:“你要召天下儒生入京?”

“回禀父皇,儿臣不是召,是告诉天下读书人……朝廷有大儒讲学的学馆,儿臣今日去江宁县学,那老先生连浩然之气,都说不清楚……当然,这不是他的过错。”

朱元璋脸上似是有所沉思。

朱标道:“天下没有遗贤,想来京城求学的士子……朝廷拨给半数靡费,他们学成归乡,也是会替朝廷,教导出更多的人才。”

善政和弊政,他一听便知。

朱元璋眯着眼睛,“去办吧。”

………………

京城说书之盛逐渐兴起。

一个崭新的,由六部执政的大明也缓缓呈现,但胡惟庸案还在继续,接连有淮西武勋落到朱榑的手中。

宜春侯黄彬揭举朱榑卖书,太子朱标保下朱榑,朱榑将宜春侯送上断头台。

不仅是宜春侯。

还有更多的淮西勋贵不满朱榑,但都一一被朱榑送走。

朱元璋猜测中书省后。

又接连裁撤了大都督府,李文忠因接二连三替淮西勋贵求情,惹得朱元璋不喜,想要处死他,朱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拼死将他保下。

胡惟庸案后便是蓝玉案,朱榑在朝中的地位水涨船高,逐渐掌控了话语权,与朱棣一同出击塞北残元,大胜而归。

在朝中的地位与日俱增,统帅了大部分兵马,镇守北平府。

大明欣欣向荣,各项百废待兴。

朱元璋死后。

朱允炆削藩,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在姚广孝,刘伯温和李善长的协助下,朱榑击溃了朱棣,迎娶李素凝和刘芸。

崭新的大明盛世缓缓开启。

(全书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