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借助飞行棋的力量回溯时光,重新回到了冒险开始的那个晚上,这一次他的内心不再有怯懦和误解,勇敢地跑下楼投进了父亲的怀抱。
《勇敢者的游戏》其实是披着冒险皮探讨父子关系的故事,华国有句俗语叫抱孙不抱子,说的是当爹的不能溺爱儿子,这个道理在国外也是一样。
主人公的父亲严厉、刻版、有事业心、重责任感,对主人公的教育非常严格,后者开头说谎的行为遭到了父亲的严厉批评,直接宣布要把他送到寄宿学校去。
被吸入异世界之后,主人公不得不逼着自己长大,因为他只能靠自己,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坚持不懈追杀了他几十年的猎人,凑巧的是那个猎人跟他爹长得一模一样。
于是主人公对父亲的怨念就这样持续了几十年,他为了逃避与父亲相处遭了重,然而命运又让他的父亲以另一种方式始终与他相伴相随相爱相杀。
重新开始的棋局,也是主人公重拾勇气直面责任的过程,在棋局终了那一刻,他终于不再逃避,勇敢地直面东躲西藏几十年的猎人,而对方在回到异世界之前,说出了主人公父亲至死未能对他说出的那句话,“你终于成为了男子汉”。
脱离电影视觉效果的影响,重新解构人物关系,这部电影其实并不算典型的冒险电影,其底层架构有着很多说不通的地方。
比如整场冒险的源头,古怪飞行棋的来历,就被一笔带过了,因为冒险只是这个故事的调料,父子情才是正餐,于是索性略过。
再比如猎人的古怪举止,与其说是飞行棋的考验,不如说是主人公的心魔,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他薛定谔式的枪法与莫名其妙的台词。
<div class="contentadv"> 结尾的时光回溯更是变向的亲情片处理方式,纯正的冒险电影这么搞绝对是死路一条,这不是两个小时白折腾的意思吗?但放在《勇敢者的游戏》里却十分自洽,当主人公重新找回父爱的时候,不回溯才是死路一条,意难平的观众肯定会给剧组寄刀片的。
安西西把自己处女作的构想描述为“心智冒险”,换个说法其实也就是刻画成长,这个点子在这个时空其实真挺新鲜的,同类作品几乎没有。
原因也很简单,电影终究是用影像来讲故事,物理层面的探索可以依靠置景和特效,可是心灵层面的探索要如何呈现呢?
光是想象出来是不够的,还得让观众能够理解和代入,如果是原创的完全主观化的意向,你让观众怎么代入?
最多两个小时的时间,拿一个小时来解释设定都未必足够,真这样拍那电影还能看吗?
陈一鸣之所以想到这部《勇敢者的游戏》,正是因为它的框架完美契合了安西西的需求,把“去冒险”调个头变成“来冒险”,就此省略了解释设定的烦恼,异世界生物降临现实世界,同时满足了观众的代入感和好奇心。
而把冒险的主体设定为四个“孩子”,又规避了冒险动机的问题,孩子嘛,有好奇心不顾后果再正常不过,谁没有猫憎狗厌的时候呢。
与此同时,时空交叉的补丁弥补了小演员的演技缺陷,原片的成功,就离不开主演罗宾-威廉姆斯的神演技,也正是他的存在,才让整场冒险不再限于儿童乐园的玩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