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马儿一跑起来沙尘漫天,演员的表演大打折扣,摄影机的运镜也颇多意外,废片率奇高无比。
剧组几乎是以2小时1镜的龟爬速度向前推进,拍了三天才把这个外景的戏份拍完。
随后陈一鸣马不停蹄,指挥剧组转场到第三处外景,拍摄古越河守山头的戏份。
又是一场需要动用2000多名群演的大群戏。
没错,虽然电影里描写的是4000唐军对阵2万西突厥军的大战,但是实际出镜的群演就这2000来号人。
几百跟组群演下马充任守山的唐军,本地招募的群演换上皮甲弯刀扮演攻山的西突厥军。
中近景的镜头都是实打实的真人出镜,远景则使用后期特效补足人数。
剧组运转至今,这样的大群戏已是手拿把掐。
陈一鸣事先画好了详尽的分镜稿,围绕山头的西、北、东三个分战场各具特色泾渭分明,这样即便后期剪辑的时候频繁切镜,观众也不会看得一头雾水。
西侧是西突厥大军的后路,按照剧本设定有一条可以骑马徒涉的小河,这里也是木兰骑队率先进攻的方向。
外景地山头的西侧当然没有河,木兰率军过河的镜头,其实是在其他外景地拍完再后期合成的。
这一侧因为临河地势最低,是西突厥军的主攻方向,自然也是防御设施最为密集的地段。
自山脚到山顶足有三层壕沟与矮墙,啃过去之后才能真正靠近寨墙。
限于地势,也是唐军小型霹雳车唯一可以覆盖的地段。
山头北侧直面贺鲁本阵,一道两丈高的陡崖拔地而起,像城墙一样护住唐营正面。
虽然符合当地的雅丹地貌,但是这道陡崖却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后天人工挖出来的。
这也是陈一鸣放弃乌尔禾外景地的主要原因,国家级保护区实在是不方便动土。
此地将上演一场小型城墙攻防战,什么金汁、拍杆、滚木、礌石,凡是古代守城时的玩意儿,路平都预备了一套。
山头东侧是一道陡坡,防御强度介于西、北两侧之间。
实战中西突厥前阵指挥张毅玩儿了一手声西击东,在大举进攻西侧、牵制佯攻北侧的同时,转用兵力和预备队突袭东侧,距离破寨一度只有一步之遥。
显然,唐军和西突厥军在这里会有一波高强度的人命交换,这也是整部电影里最血腥残酷的一段。
最先开拍的是开战前的远景镜头,陈一鸣动用了直升飞机航拍,拍足了30分钟的素材。
其实像《大决战》那样开打之后再航拍才真正对味儿,可惜时间和成本都不允许,陈一鸣觉得也没多少必要。
电影主角是木兰,唐骑的三度冲阵才是重头戏,古越河与张毅之间的步兵攻防只是铺垫,浓墨重彩不免有本末倒置之嫌。
人还在外头,勉力单更,请读者大大们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