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二传手 三个冷

《1951》是一部跟拍式的长镜头电影,既然是电影,就不能仅限于跟随记录,那样拍就真成纪录片或者第三人称游戏了。

正因为是跟拍长镜头,运镜更要有精心设计,要有动态变化,免得观众看久了又晕又闷。

冷冽,就是运镜原则的一种总领式的表述,包括一整套控制镜头运动的方法。

像人物对话时推镜越肩,通过隔离给观众带去距离感。

还有人物转身时摇镜抽帧,以急促的变化带动观众陷入紧张的情绪。

如今已经是2010年,运镜的技巧被高度提炼、总结并普及,因此陈一鸣只需要说出冷冽二字,桑平就能立即把握住陈一鸣的思路。

而陈一鸣说的第三个冷,交互冷淡,桑平却有些不同意见。

这里的交互,不是指镜头里演员对台词,而是镜头与演员的相互关系。

举个常见的例子,警匪片里的审讯戏。

镜头与演员间隔半米,正对着演员的眼睛,这是一种交互。

镜头与演员间隔两米,斜向下对着演员的额头,是第二种交互。

镜头与演员间隔五米,侧对着演员的脸,是第三种交互。

仅就审讯这个场景而言,第一种交互是注视,第二种交互是怀疑,第三种交互是记录。

还有更经典的,比如汉尼拔教授的出场,镜头不动演员一步步走近,侵略感和压迫感扑面而来。

这是第一种交互的反用,被观察者注视观察者。

陈一鸣希望电影里跟随传令二人组的镜头,遵循第二或第三种交互,始终保持冷静、克制。

桑平则认为,《1951》是一部主旋律影片,要体现官方的态度。

色调可以冷,运镜可以冷,毕竟这两个更多属于技术层面,但交互不仅不该冷,反而要热,要有温度。

怎么可以用审视陌生人的角度来拍摄我军战士呢?

这是一部跟拍片,镜头不仅是与第一主角和第二主角交互,还在记录着两个主角与其他演员交互,冷淡的态度怎么体现战友情?

陈一鸣坚持己见,一定要冷淡,某种程度上甚至要冷漠。

因为交互不仅是镜头与演员的交互,以及镜头记录的主角与配角的交互,镜头更引导着观众,让观众与演员进行交互。

陈一鸣不希望运用任何摄影技巧去影响观众,去刻意引导他们对《1951》里面的我军战士产生观感,无论这种观感是好是坏。

俗话说一眼定情,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难扭转的,电影因为时间短暂,就更是如此。

作为主创,必须要正视一个事实,那就是当代观众距离那个战场已经十分遥远,共情的基础太过薄弱。

更不要说对于海外的观众和评委来说,与我军战士不仅没有共情基础,还会因为外媒长期歪曲的宣传带有先天的恶感。

所以,陌生人是一个华外皆宜的起点,越是希望引导观众沉浸,主创就越是要保持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