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二传手 三个冷

之后的几天,陈一鸣不是在飞机上,就是在赶飞机的路上。

虽然他把整个项目拆解开来分派下去,但还是有太多事项需要他来做决定,忙碌中他根本没机会沉下心来好好思考。

他第二天没回魔都,而是继续走访其他经历过半岛战争的老兵。

飞了整整一周大半个中国,陈一鸣觉得素材收集得差不多了,这才前往帝都,拜访八一厂。

他这次是专程面见桑平老师,当面沟通摄影组的人员安排和具体分工。

以及更主要的,探讨《1951》的镜头语言。

《魔都假日》的镜头语言十分平实,老古和莉莉怎么玩儿,祥瑞就指挥镜头怎么拍。

少数几个涉及到运镜的长镜头,也都是平铺直叙,不存在什么主题和深意。

以数字摄影机呈现出自然主义的风格,算是摄影方面的唯一突破。

不过达成光影平衡的主角,是艺术指导林萧和灯爷王礼荥,跟陈一鸣、祥瑞以及纪录片频道的几个小哥毫无关系。

《1951》就要复杂得多。

根据电影总的基调,陈一鸣决定镜头要全程体现一个“冷”字。

色调要冷峻,运镜要冷冽,交互要冷淡。

前两点桑平一听就懂。

<div class="contentadv"> 老爷子掌镜几十年,配合过的导演多过陈一鸣见过的演员。

色调冷峻听起来逼格满满,但实际上说穿了并不复杂。

多用蓝、绿、紫,少用黄、橙、红,画面自然就“冷”下来了。

如果想更进一步占个“峻”字,紫色也要少用。

除了滤镜的选择,还需要用上一些把人物和背景拍得“辽远”、“空旷”的小技巧。

这就要涉及到具体的场景设计了,搭景的时候桑平也得到场,每一场戏每个镜头如何取景如何运动,都必须提前设计好。

劳动六七十岁的桑老爷子钻山沟,陈一鸣很是过意不去,桑老爷子倒是不以为意,还说他有些年没下部队了,正好趁着身体还跑得动多跑一跑。

至于运镜冷冽,还是一个近些年才开始流行起来的词。

以前的电影,讲究镜头运动要符合人眼视物的规律,要契合现实生活的逻辑。

大家都这么拍,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有“先驱者”来挑战这条规则。

比如挑战演员在场景内的相对关系,就有了“越轴”的拍法。

这就是一种镜头语言,用相对关系的错乱来暗示角色之间的貌合神离。

再比如挑战镜头运动的速度,摇镜不再平缓,而是突起突停。

这同样是一种镜头语言,故意打破之前的节奏,带动观众一起焦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