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知己 价值

半岛战争题材的电影,首先要立足于观众对半岛战争的共同记忆,这是每一个创作者都不能违逆的。

任务具体细节,你们两个路上沟通。”

终于把话题引到了自己的方向,陈一鸣很开心地回答到,“哪一种我都不想迎合。

侯永抬手看了眼手腕,做了一个看表的动作,放下之后再度凉凉地对齐视线。

电影属于意识形态的一份子,具有传达某种价值的作用。

我想当时的14团团长,内心一定非常煎熬,因为他要与自己的人性作斗争,因为他要不停地让别人去死。

“现在是下午3点45分,2个小时之后,团里仅存的3门75山炮会向主峰阵地前沿打3轮急速射,掩护你们撤退。”

他哈哈一乐,说道,“侯老师,现在我就觉得你的表演跟电影的基调很搭配,说明咱俩三观一致,人生多一知己,当浮一大白。”

如今间隔三四十年再拍半岛战争,确定题材可行之后我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主创与观众还具备共同记忆吗?”

我不觉得那些声音全是刻意的抹黑和诋毁,作为一个导演,一个大众创作者,我历来坚持平等客观地看待社会上的所有声音。

不同时代的电影,必然传递不同的价值,这不是由创作者决定的,而是由观众决定的。

五十年代初,八一厂为了拍摄半岛战争的纪录片,牺牲了二十多位摄影师,这些片子在华国播放之后,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激发了人们支援战争的决心。

如果我是那位团长,一定已经心痛到麻木了。

打仗就是换命,现在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回侯永听明白了,他追问道,“所以,陈导希望《1951》迎合哪一种价值呢?”

“主峰左右两翼的473、432阵地已经失守,他们被敌军三面包围,与后方的交通线被两个方向的炮火,24小时不间断地覆盖封锁。

再多一个24小时,9连可能撑不到那么久。

它的巨大意义,它的历史地位,每一个华国人都不止一次的了解过、学习过、背诵过。

关于半岛战争,社会的共同记忆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低到了最低限度,这也是一个客观事实。

这些天我随口抓人闲聊,就听过不止一个人说,出兵其实根本没必要,坚果还真敢打过鸭绿江不成?

演员质疑导演,还是在试镜的时候!

不过侯永有这个资格。

我过来之前听李箭说过的,这可是一部主旋律电影,这样子诠释我军团长,还是半岛战争中的老英雄,会不会有些过于冒险激进?”

如果说刚才的稍许疲惫是演技的表现,现在侯永身上脸上透露出的疲惫,就是真实的身体反应。

陈一鸣觉得自己的心跳也随着侯老师的眼神舒缓了节奏,告诉自己即兴表演已经结束。

他的目光似乎完全没有焦点,斜向下45度看着地面,自顾自地说着话。

但是这四个字,在当下的华国人心里,又有多少实际的分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