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哪怕是早起犁地春种秋收,可临到收成的季节,所获都极其有限。
迫于收成薄弱的缘故,三洋村的村民被迫荒废家传的土地,外出寻觅求生之道。
但是谢锦珠现在却说,他们其实可以不用背井离乡,在家就能养活自己。
三太爷迟疑中,眼露不出声的期待:“村里祖辈都是刨土求食为生,从未有人在泥地里找到过别的出路。”
“瓷器精美昂贵,技法更是不传之秘,就算是找到了土,也不是一般人能会的东西。”
谢锦珠在三太爷期待的眼神中挑眉一笑,气定神闲地说:“我既然是提了,那就是有把握。”
“今儿请诸位长辈前来,为的就是商量后续。”
富含高岭土的地方可遇不可求。
三洋村在资源上得天独厚,谢锦珠早就有这个打算,碍于之前各种麻烦缠身没顾得上提。
现在提上日程,时机正好。
谢锦珠先跟村里的长者们达成共识。
实施开窑的第一步:就是收着整西山的全部土地。
谢锦珠对着土地的主人说:“大叔,这地不肥长不出庄稼,留着荒废了也是糟蹋。”
“索性全都卖给我,既能换了现成的银子应急,又可以换一份稳定的活计,还有什么可顾虑的?”
谁都知道西山的地不好,土差耕力薄弱,是人人都嫌弃的贫地。
谢锦珠给的是下等田的价,当场结清。
价格不算特别优厚,但也没让村民吃亏。
大叔不知道谢锦珠说的活儿是什么,斟酌半晌,到底还是硬着头皮应了:“成,我卖!”
村长和里正都挨家挨户劝了,这两家在西山的地也都卖给了谢锦珠。
这些人都愿意卖,他没什么好担心的!
也有人不太想卖。
从未出过村的老人苦笑道:“丫头啊,不是老头子不给你面子,端架子拿乔,实在是……”
“我家总共就在西山有几亩地,那些贫地别人不稀罕,却是我们祖孙三个活命的本钱,真要是都卖给你了,那就真是活不下去了。”
地里能见三分食,就能养活老弱的命。
老大爷满脸说不出的惭愧:“我家大龙二丫的命都是你救的,本来不该含糊的,但我这情况……”
谢锦珠听到身后的谢爹低声说:“大龙十三岁了,能干活儿。”
这样的人家最怕丢了赖以为生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