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白话仙佛奇踪 洪应明 5196 字 2个月前

【提要】①不要对外界一切事物进行分辨和判别,不要产生任何是非、善恶、取舍的念头。②应把握中道,息灭偏颇有,偏颇无;追求善,弃舍恶的偏见(“边见”),而认识非空非有,非善非恶的道理。③认识万法皆空,万法一如的道理,便可不起“妄见”,达到觉悟的“无为”境地

一切无心自性戒,一切无碍自性慧。不增不退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注释】“戒”,禁戒,禁止做的规定。“慧”,指智慧。“金刚”,喻如坚硬的金刚一样的信心,称“金刚心”,指菩萨的普度众生的信心。“三昧”是禅定的意思

【提要】要人不要思虑分辨事物,不要对事物有是非善恶的成见(无碍)。这样即是自性戒、自性慧,即自己内在的戒、慧,不是外在的戒、慧。一切按自然言行,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样就具备了菩萨一样的金刚信心,就等于进入思想解脱的禅定境界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注释】“无见”,认为一切皆空的见解。“空知”,与“无见”义同,空的知见。“解方便”,领悟方便的说教,即认识借助语言文字的说教只是一种引导众生觉悟的手段。“灵光”,此指智慧

【提要】虽佛经上常讲一切皆空,万法如幻,但如果因此而执著“无见”、“空知”也是错误的。此是不理解佛经上所说为佛的方便说教,而至高真理是非有非空的中道,它与实相、真如同义,是超越于言教之上的

弘忍大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注释】此为禅宗五祖弘忍的“付法偈。”“有情”,原指众生,此指有人(“善知识”——师友)。“无性”,指无有佛性

【提要】禅宗奉菩提达摩为初祖,认为由他从印度来华传入禅修习方法,中华禅宗才得以成立。谓达摩来华种下佛种(传法),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如果没有达摩西来传法,众生本性不得显发,就会如同瓦石等一样“无性亦无生”

附达摩的“付法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慧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注释】此是《六祖坛经》所载慧能的“得法偈。”此偈针对神秀的偈颂。神秀的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把身比做菩提树,把心比做一面立着的明镜,要人勤奋修行,不使心性让烦恼染污

慧能偈中的“菩提明镜”皆反其意而用之

【提要】慧能发挥《般若经》中的一切皆空的思想,说身、心本属虚幻,空无一物,何有尘埃可染。反映他反对渐修渐悟,而主张直探心源,以空扫相,而达到顿悟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注释】这是慧能对前来投奔的法达所说的一段话。法达曾读《法华经》七年,但仍迷而不悟,不知何为正法。“《法华》转”,是被动地在迷惑中被《法华》束缚(为读而读,不知要义)。“转《法华》”,是主动地在觉悟的情况下实践《法华》的要义——从自心“开佛知见”(《坛经》)。“白牛车”是《法华经》上对佛乘(引人成佛的教法)的比喻

【提要】要人不要拘泥经典,不要认为读经就可达到觉悟。要人按《法华经》上“开佛知见”的要义,认识自己的本有佛性。应清除头脑中一切计较、区辨是非有无的观念,达到佛的境界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不殊

【注释】这是《六祖坛经》上所载慧能论定、慧关系的一段话。传统佛教主张先定后慧(先坐禅,通过坐禅观想引发智慧),以定发慧。慧能反对这种看法,认为定慧不二,定慧等同

【提要】慧能站在中道的立场,认为定是慧之体,慧为定之用,二者不一不二,好像灯与光的关系。这是说法的意义在于否定禅定有固定形式、程序的理论,而认为,凡可给人智慧的一切皆属于定。如此,行住坐卧、生活日用皆是禅,也皆可以给人智慧

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险邪,佛是众生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注释】这是《六祖坛经》的一段慧能论佛与众生无根本差别的话

【提要】佛与众生无根本差别。所谓差别,只在迷悟上。若迷自性,若有贵贱优劣的观念,佛即众生。若悟自性,心中怀诸法平等一如的见解,众生即佛

佛不在众生外,每人自心即是佛,是真佛

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注释】这是《六祖坛经》上的一段话,原出自《大乘起信论》。“法”指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