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一到,开始发卷。
片刻,举子们像战士一般,紧张肃穆地投入了考试。他们如同衔枚[2]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二】《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诗
蒙古人和汉人虽然在同一考场考试,但待遇和考试内容却不甚相同[3]。
三天后,通过了第一场考试之后,接着考第二场。蒙古人的第二场的第一道是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而汉人和南人却是必须加考的“古赋”考试。
考卷发了下来了,纪绪扫了一眼题目《古草原送别》。
这道题要求考生写一首诗和一篇赋。按照考场规定,诗题要加上“赋得”二字,为什么呢?因为《古草原送别》是考场限定的“赋”的题目。
诗在写赋之前写也行,之后写也可以。之前写是这篇赋的“中心思想”,其后写是这篇赋的“写作心得”。
写诗是纪绪的强项,他先写了诗的题目《赋得古原草送别》。不一会儿,对“草”的一曲生命赞歌便跃然纸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的前面四句,通俗易懂。就是说草原上那些茂盛的草,岁岁年年里,枯萎了再繁盛,即使是野火也无法将它们全部烧尽,来年春风一到,它们会再次苍翠。这四句,有一种生生不息的意境在里面,纪绪也想借野草的生命力来形容自己顽强不屈的性格。
后面四句,是写他来京城的古道上长满芳草。阳光下,芳草青翠连着败落的古城,以草的繁盛衬托古城的荒废。从而来提醒朝廷需要一大批人才来振兴国家了。
纪绪把写好的诗放在了一边,便开始思索如何写这篇赋。思索中,纪绪手中的毛笔当成了挠痒的工具,笔尖蹭在了鼻子上时,纪绪才感觉到鼻上有点湿润,忙放下笔。
案前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纪绪左手捂鼻,抬起头来。那名经常来巡查的少年差官不知何时又来到他的面前,正兴灾乐祸的看着他,嘴里低声娇骂:“傻瓜!”
他骂得是情深意切的,一看就像个不男不女的小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