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人间四月芳菲尽

汪寿昌说:“如烟,你去告诉随从们往里搬行李吧。”

“好哩!”小如烟领命出了方丈的门。

柳如烟来到了这座小院,感觉这小院确实幽静。它坐落在藏经阁的后边,和寺院的西厢相邻。整个布局是坐北朝南,四面有一丈多高的青砖墙围着。踏进围墙大门,入目是一座四合大院,院后有一栋三开间的三层小楼。整个院子又处在一座大花园之中,四周佳木葱笼,花草繁茂,奇石假山,曲径通幽,足可怡心养性。

柳如烟立刻指挥着大家忙活了起来:小和尚们去打扫院落,侍卫、车夫们往小院里抬着箱笼、包裹等,人人忙得是不亦乐乎。如烟自己却悠闲得很,进了四合院四处溜达。见迎面是大厅的堂屋,左右是厢房,又都带着耳房。天井里有一条碎石小径,路面都是彩石铺就的花纹。大厅前面有两株龙槐,苍虬挺拔,生机盎然。

————————————

注释

[1]和尚为啥在头上烧香疤?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在一些电影或电视片里,我们经常看到和尚们头上都烧上了戒疤,于是很多人都认为凡是和尚头上都要烧戒疤,不烧戒疤的和尚就不是正规的和尚,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戒疤只是汉传佛教的一个“特产”,并且在1983年已经被中国佛教协会发文废止了。

为什么汉传佛教的出家人头上以前会有戒疤呢?戒疤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有一种说法是:烧戒疤的习俗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尊崇,他在天禧寺主持传戒时,规定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以显示虔诚信佛的决心,作为终身之誓。这就是中国汉地僧人受戒时烧戒疤的开始。但是,元代只有汉族僧尼才燃疤,非汉族的喇嘛是不燃顶的。

也有人认为:宋末,蒙古军队一路南征,所到之处青壮年男子要么被屠杀,要么被强征服劳役,但是因当时蒙古上层推崇佛教,所以蒙古军队对出家的僧人却从不为难,因此汉地青壮年纷纷剃发穿起袈裟,扮作出家人以躲避刀兵劫。出家人陡然增加,令蒙古军队无法分辨真伪,因此蒙古统治者以烧戒疤来区分是否是出家人,而且烧了戒疤以后是不允许还俗的。因为烧戒疤要忍受剧烈的疼痛,而且日后无法还俗,因此很多人不得不放弃假出家这种方式。

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和尚烧戒始于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武帝是个狂热的佛教徒,他曾三次舍身佛寺当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向寺庙赎回。当时,他大赦天下死囚,令其信佛当和尚。但又怕他们逃出寺院,重新犯罪,就以黔刑(在脸面刺字的一种刑法)为范本,在头上烧上戒疤以便随时识别,加以捕获,此即中国佛教徒烧戒的开始。后来,烧戒被认为是入佛门苦修的开始,逐渐适用于所有的和尚,并一直延续到中国解放,成为世俗人眼中和尚的标识之一。

也有人说,烧戒疤是起自于舍身供养的佛家思想,也被视为断除我执。旧时出家人受戒时,所燃香疤之数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几种。即入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优秀者,老和尚会用线香为他们点上僧侣生涯的第一颗戒疤,称之为“清心”。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如果表现良好,则有资格得到第二个戒疤,名为“乐福”。一般而言,如果顺利的话,寺里一些年长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拥有五六个戒疤;而像少林寺等重要寺院的住持,则有八、九乃至十二个戒疤。

[2]悬胆鼻

所谓悬胆鼻,即俗称的猪胆鼻,鼻的部位,山根端秀,准头丰满,如胆悬往。此鼻梁高低和弯曲比较适度,鼻翼大小合适轮廓清晰,鼻中隔适度。

在人相学中的说法是有此鼻相之人,男主荣华富贵,钱财无忧,且可得贤淑美妻;女主旺夫兴家,中年尤荣。荫生这种人的风水必是﹕来来或左右仓库林立,穴星端厚,堂局紧密,又合拨砂之诀,零正二神且各得其所。

[3]知客和尚

寺院中的知客僧多简称知客。

主要有三种意思:一是寺院里专司接待宾客的僧人;二是禅刹中负责接待宾客的僧职;三是为禅林中司掌迎送与应接宾客之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