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提议,让枢密大臣们纷纷点头。军机处的徐光启也说道:
“十万两银子,能制造一千支线膛火铳和四千支滑膛火铳,可以装备五千人。”
“二百万两银子制造的火器,足以装备十万大军。”
“如果制造出十万支新火铳,装备辽东的现役和预备役。他们的战斗能力,绝对远胜现在。”
“徐某也以为应该降低饷银支出,把更多的军费用于制造火器。”
他这番话分量极重。因为大明的火器新军,就是他一手练出来的。
如今正式成军后,鹰扬军战力强横,已是众所公认——
今年的演习之中,装备新火铳的鹰扬军,就拔得了头筹。
就连辽东派来的精锐,也没有在他们面前讨到便宜。
所以徐光启说十万装备新火铳的现役和预备役、要强于现在的十几万军队,众人只能相信,而无法提出质疑。
这让支持整顿辽东军队的枢密大臣变得更多,袁可立也只能说道:
“兹事体大,还是请求圣裁吧!”
“若是陛下要整顿辽东军队,枢密院就拿出个方案来,派得力大臣主持。”
——
朱由检当然是想要整顿辽东军队的。
之前不敢动是因为辽东太重要,他担心自己动作大了,可能会有人打开山海关把建虏放进来。
但是如今黄台吉率领建虏的精锐在西征,大凌河沿线又修建了数座城池防御,这让他终于下定决心,趁此时机整顿辽东军队:
“整编方案,就由枢密院制定。”
“方案通过后由袁卿或者李卿,去辽东亲自主持。”
“务必要在今年完成整训,不给建虏可乘之机。”
袁可立听到皇帝有意派自己或李邦华主持,顿时松了一口气。
因为他们两人都和孙承宗是老朋友,想必整训的时候,不会闹得太难看。
不过想到辽东那边的情况,他问道:
“京营这边的义务兵虽然没有军饷,却都分配了土地。”
“辽东那边的土地远远不足以让十万人分配,如何削减饷银?”
“还有被划入五军营的五千辽东骑兵,他们的军饷应怎么算?”
“一些士兵在知道五军营不发军饷后,已经开始闹起来。”
朱由检闻言皱了皱眉,感觉辽东军队真是被辽饷养肥了,已经是“厚而不能使”。这让他看着辽东的地图,下令道:
“如今大凌河防线基本完善,山海关外到锦州的土地,算是稳固下来了。”
“就在这片地方组建辽西军民府,以辽东护军使毕自肃兼任知府,酌情设立卫所分配土地。”
“被分配土地的士兵,就作为义务兵服役。未被作为野战主力的甲等营、选锋军挑中,则不发放饷银。”
“辽东过来的五千兵马是骑兵,和炮兵一样作为特殊兵种划入野战编制,暂且从辽饷中发放饷银。”
捏着鼻子给这支兵马继续发饷,朱由检又狠狠道:
“辽东的野战兵马数量,要控制在七万以内。三万左右在山海关,三万多在关外。”
“这些人的年龄要在四十岁以下或者立过功勋、敢于出城野战。”
“其他人全部转为预备役,只在守城时应征。”
这一下子,将辽东兵马削减了将近一半。山海关减的还不多,关外是真真切切要少一半。
袁可立担心地道:
“一次削减这么多,臣恐辽东生变。”
“不如缓缓图之,先削减关外军队。”
朱由检缓缓点头,感觉山海关暂时不能动。因为山海关周围的土地太少了,根本没法分配。
不过对关外的兵马,他就不客气了。甚至根本不担心,辽东发生兵变。
在新式火铳军队练成、京营兵马也初步整训完成后,他有足够的信心,镇压辽东军队。
所以他向袁可立道:
“山海镇的四万兵马,那就暂且不动。”
“关外七万多兵马,这次削减一半。”
为了让辽东的人认清形势,他又继续说道:
“朕会派孙应元率射声营过去,保护户部、兵部和监军总署的人联合清查土地,优先给烈士家属、伤残将士、退出现役的有功将士分配。”
“让孔贞运、毛文龙、满桂等人派遣将领过去,招募不甘心退役的士兵去他们麾下作战,给这些人分配土地。”
“因为黑龙江苦寒,朕允许去黑龙江的辽东士兵,至少获得一级世袭军士。分配土地可以两倍甚至四倍,由一方里变成四方里,也就是一千五百亩土地。”
“总之,朝廷绝不会亏待有功将士。你派人在辽东好好宣传,务必让将士们安心。”
“如果有人敢闹事,也千万不要手软。那些欲壑难填的人,认识到朝廷的威严。”(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