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喀拉喀什河

大家俗称的喀什河或白玉河,往往是指玉龙喀什河,因为产的玉石价值更高,羊脂玉、白玉、青白玉等,相比墨玉、碧玉、青玉这些料子,更受大家欢迎。

而喀拉喀什河因为盛产墨玉,也有一个响当当的美名,叫做“墨带河”。

洛甫乡四周是三面喀拉山,山底下流经的一条河就是喀拉喀什河,只不过产玉的河床并不在洛甫乡,而是在MY县的喀拉喀什镇和扎瓦镇。

苏阳在脑海中大胆猜测着,这条小溪流不会就是喀拉喀什河的发源地吧!

不然怎么会出现墨玉这种东西呢,一般玉石的形成都是根据石床的水质和流经地域的微量元素形成的。

其他河床根本没有形成条件。

既然都产墨玉,那很可能是同根同脉。

下游的墨玉水料都是从昆仑山上游冲下来的,说明这里的墨玉质地会更好。

这块看着只有一公斤的全墨玉,价值虽然不高,但是在市场上很稀有,未来也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苏阳将这块石头放在地下,又看了网里的几个小石头,鹅卵石大小,其中有一块点墨的。

墨玉按照颜色区别价值,一般分为全墨、聚墨、点墨三种,根据产地还分为戈壁墨、青花墨和青海墨。

其中全墨的料子比较稀有,在历史上也很受欢迎,尤其是清早期康熙年间,因为全黑有辟邪的说法,所以大家习惯将墨玉刻上自己的名字,用来制作玉玺。

比如康熙二十九年,皇帝用墨玉为自己雕刻了一个“奉天法祖亲贤爱民”玺,用汉文篆书满文玺书体,十五点六厘见方,厚九点八厘,纽高五,附系黄色绶带及牙牌,以镇灾辟邪的作用。

还有“弘扬天运之宝”玺,方六寸,厚二寸,交龙纽,高三寸,作用是弘扬天运,以重视旌表纪念。另外还有“统辖全军之印”,方五寸三分,厚一寸三分,交龙钮,高二寸二分,是清朝统领三军的御赐将印。

苏阳将那块点墨的石头顺手给丢进了河里,有肉吃了,谁特么还喝汤。

“叔叔,这是什么石头啊,好漂亮。”阿吉丽瞪着眼睛看着石头,上面反衬着明晃晃的太阳光。

“这个叫做墨玉,要是在外面可以买好几头羊呢。”

“我才不信呢,石头就是石头,没有羊肉好吃。”

苏阳笑了笑,随即将大石头放在一旁,又拎着抄网继续探底了。

要是在七八月份的时候,苏阳挽起裤腿就跳下去了,还用得着这么抄底。

苏阳将抄网探到河底,在地下来回搅拌了一下,随即抬起,网里沉甸甸的有两公斤的石头。

抬到岸边,阿吉丽还以为有鱼了呢,高兴的跑了过来,看到这满网的碎石子,顿时撅起了嘴巴。

“叔叔,鱼呢?”

“哈哈哈,阿吉丽你先在旁边玩一会,等会我就给你捉一条大的。”

“好吧。”阿吉丽噘着嘴只好跑到了一边,去丢石子去了。

苏阳将网里的石头全部倒出来,仔细挑选了一遍,这次有一块聚墨,一块全墨,剩下的都是杂石头。

现在苏阳不缺料子,缺的是极品料子,所以这次来深山的目的就是只要好的,墨玉只要全墨,白玉只要羊脂白,碧玉只要菠菜绿,米达只要且末白,剩下的料子在自己眼里就是垃圾。

苏阳想也没想,就将网里的石头给丢了下去,就连那一块聚墨也包括在内。

在连续抄底了两网之后,苏阳已经有些累了,看着天色也不早了,只好将捞起来的料子装进尿素袋子里。

在阿吉丽的小眼神下,苏阳又捞了几网的鱼。

终于逮到了一只个头比较大的厚唇子。

厚唇子也有两种鱼,一种是有鳞的鱼,颜色相对浅一些,伊犁人都叫棒子鱼。还有一种是无鳞的鱼,也叫黄瓜鱼,这两种鱼在喀什、和田地区统称为厚唇子鱼。

“阿吉丽你看,这只鱼够不够大?”苏阳拎着厚唇子,朝阿吉丽叫道:“晚上我们一起炖鱼吃怎么样?”

“好啊好啊,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吃鱼了。”

阿吉丽说话,听着还怪可怜的,实际上部落的人也不爱吃鱼,因为有刺,他们觉得鱼是危险的动物,所以平时只有小孩子闹着吃,他们才会出来捞一次鱼。

拣完鱼,小小的背篓里已经装满,加起来有七八条鱼,够他们吃好几天的了。

阿吉丽虽然年纪小,但是力气大,直接将背篓背起来,高兴的在前面走着。

苏阳一只手扛着抄网,一只手拎着化肥袋子,往部落的方向而去。

这会儿,在河谷赶牧的人也准备回去了。

羊群在身后跟着,就跟大部队一样,偶尔低头吃着脚下的草,大黄狗偶尔叫几声。

阿吉丽在路上,有时候跑到一边采一些花,绑在一起还挺好看的。

现在昆仑山上也开了一些野花,有XJ银莲花、雪兔子花、顶冰花等。

尤其是顶冰花,看着格外神奇。

这种花从冰雪中扎出头来,然后在半融的雪层上绽放,五片花瓣是白色的,中间有一撮黄色,远看就像星星一样。

来到部落里,大家翻地也回来了,耕牛趴在广场上休息,等待着主人将头上的枷铐给卸下来。

“阿达西,你是去捉鱼了嘛?”阿力普远远看着苏阳他们走来,走上去,帮阿吉丽取下背篓,里面的鱼还在蹦跶。

“是的嘛,晚上我炖鱼汤,大家一起来我家喝鱼汤吧。”苏阳笑着说道。

“好嘛好嘛!”

“真是太好了,我已经等不及了。”

大家都知道苏阳做饭好吃,所以听说苏阳晚上炖鱼汤,大家都很开心。

“阿达西,这是我跟阿吉丽一起打的鱼,这几条你拿着,剩下的我带走炖鱼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