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苦藤上结出的一颗苦瓜

后来此人著书《酌中志》,其中有专章叙述魏忠贤的行迹,翔实可信。今人研究魏忠贤者,亦多有所摘引。

据《酌中志》介绍,魏家在肃宁县乡下原本有几亩薄田,生活勉强可过得下去。又据家言,魏志敏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三十二岁时生了魏忠贤,之后由于家中人口渐增,生计陷于困顿。魏志敏只好进县城打零工、卖艺,挣钱养家。刘氏在家留守,侍弄庄稼,农闲的时候就织布纺线,换些零钱补贴家用。大哥魏青蚂螂十三岁起就给人扛小活(打短工),到十八岁又给人扛大活(当长工),给财主卖命,全家就这么半糠半菜地度日。

魏忠贤七岁时,也上过两天学,可是他胸无大志,不好好学,整日偷鸡摸狗、打架斗殴,是个顽劣少年,上他家告状的人无日无之。学坊的先生也表示,坚决不教这个差生。他爹妈只好让他休学,结果他的文化基础,比兄长魏青蚂螂还不如。

老爹魏志敏为此犯了愁,干农活吧,这黑狗子哪是这块料?让这小子跟着自己上县城卖艺吧,那么这一辈子就得成了下九流。没法儿,只好托人把魏忠贤送到肃宁县城一家饭馆学手艺,掂大勺。他一个远房叔叔魏殿武,就在这家饭馆当大厨,当下多有照顾。魏忠贤不用像别的学徒那样,要给师傅端洗脚水、倒尿盆,也不用抹桌子、洗碗,可以一门儿心思学手艺。

要说起来,魏忠贤也是庄户人家出的一个奇才。他长大后,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心眼既多,胆子又大。野史上称他多机变,有小才,虽是文盲,但能言善辩,记忆力极好。

这些素质,若是用到正地方,还真是见效。在叔叔手下学了半年,魏忠贤就完全入了门,选料、刀工、调料、火候,无一不通,能上手做高等宴席了。这一手本事,在后来还真有了用武之地。

这段时间里,他的叔叔魏殿武,充当了他的人生启蒙老师。每天晚上,饭馆一打烊,长夜漫漫没什么事,叔叔就给他讲《三国演义》《水浒传》,客观上给他灌输了一些诡诈、权谋和男子汉要出人头地的思想。

这一阶段他也很活跃,外出务工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一有空就四处游荡,吹弹歌舞,蹴球走棋,爱好良多,且入门极快。他为人活络,广交朋友,县城里的流氓无赖,没有不喜欢他的。在肃宁县有朝廷太仆寺在这儿开的马厂,他和一帮马头混得厮熟,常把马借出来骑,不几日,就练得骑术精良。史籍上称他喜驰马,能右手执弓,左手控弦,射无不中。这一手,日后也给他在皇帝面前得宠加了分。

可惜好景不长。与此同时,他也爱好上了赌博,沉迷其中,屡教不改。叔叔很生气,就把他打发回家了。

在家里混到十七岁,爹妈为了拴住他,让他走上人生正道,给他娶了亲。老婆是涿州人氏,姓冯。不久,小两口有了一个女儿。

成家后,他还是一样游手好闲,老婆孩子吃什么喝什么,一概不管。只要有了点儿钱,就去赌。家里穷得见底,却敢于成百上千地赌博。赌桌上,他又狠又狡诈,总想占人家便宜,一旦赢了钱,就去吃喝嫖娼。

他老爹本来身体就多病,为了撑持这个穷家,劳累过度,不到五十岁就病故了,身后欠下一大笔债。魏忠贤根本不在乎,继续赌,输得多了,就卖家中的地。到最后,老妈撑不下去了,改嫁给一个姓李的,魏忠贤就是在这个时候,跟着改姓了李。

情况还是没什么改善,穷家终究养不住人,几年后,老婆也改嫁他乡了,剩下五岁的女儿没法养活,卖给了杨六奇家当童养媳。这个杨六奇,不管怎么说,名义上成了魏忠贤的女婿,日后可是大大地沾了光,曾任左都督,虽然只是个军中的虚职,却也荣华富贵了一回。

现在,魏忠贤又成光棍了。一个人的日子,生活成本要低多了,但赌债还是还不清。为此他没少受债主们的追逼和欺辱。据说,他的老妈刘氏,就是被这个不孝之子活活给气死的。

梨树村老魏家,到此是彻底败光了。魏忠贤被一帮追债的恶徒逼得走投无路,离了家,跑到外地以乞讨为生。

一个五大三粗的青壮年,若被命运逼到要以讨饭为生,那么转折点也就快到了。天道轮回,看来大明的天下,当年靠一个乞丐和尚创始,国祚延续了二百多年,也得由一个乞丐来送最后一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