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歌德,作为科学家兼枢密顾问的文学巨匠

虽然两人有着观念的差异,但他们现在决心共同建立起文坛的新坐标,用完美的形式、纯洁的语言表达人道主义的思想内容,而这又是以希腊的古典艺术作为榜样的。

此后歌德的作品贯穿了这一理念,他与席勒之间所写的大量书信也成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歌德晚年将它们编纂成了一部杰作——《席勒与歌德通信集》。

这段时期他们用这个理念创作的果实包括席勒后期的许多著名戏剧以及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浮士德》,歌德正是在席勒的极力鼓动下继续将这部如此庞大复杂的作品写将下去。

这也许是歌德创作生涯中最美满的一个时期,是他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期。我们知道,一个作家最害怕的是没有知音相赏,所谓“摔碎琵琶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现在,他与席勒就像伯牙与子期一样,达到了人生的和谐之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805年,席勒因病谢世,年仅46岁。对歌德来说这等于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他在悲痛之中写下了《席勒的大钟歌尾声》,里面表达出来的真而深的哀痛令人潸然泪下。

就是在这个时候,西方正经历着一场暴风雨的洗礼,带来这场暴风雨的乃是拿破仑。1805年,前年已经称帝的拿破仑展开了对奥地利与普鲁士的战争,经过乌尔姆、奥斯特里茨等战役,他彻底打垮了奥地利,征服了普鲁士,也就是说已经征服了整个德意志,令德意志的大小诸邦都匍匐在他脚下。

拿破仑虽然对于孱弱的德意志颇有些蔑视,然而对于德意志人歌德却是礼敬有加。每次经过魏玛,不管多么劳累忙碌,他都要抽空接见歌德,对他表达最高的敬意。而歌德呢,虽然拿破仑征服了他的祖国,是他的祖国之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痛恨征服者,相反,他也对拿破仑表达了敬意。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很难说是一个“祖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英雄惜英雄”。一个真正的伟人与英雄必具有超于常人的宽阔胸怀,对于另外的伟人与英雄,即使他是敌人,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敬慕之情。

拿破仑失败之后,歌德也开始度过他的晚景。这时歌德将眼光投向了东方,他专心专意地研究起阿拉伯和波斯的诗歌、印度的哲学、中国的古典文学等,让另一种文明的精神浸透他的思想与作品。

他离开了长久蛰伏的魏玛,经常在德意志各地漫游,在蔚蓝的莱茵河畔、图林根的莽莽丛林里流连。其中最令他难忘的是1831年那一次。

1780年他曾到过图林根的森林,曾在在那里的一座木屋墙上写过一首诗。这首诗是否还在呢?穿过更加茂密的森林,他找到了那栋几乎被林木掩埋了的小木屋。在墙上找到了那首诗:

群山

一片静寂,

树梢

微风敛迹,

森中,

群鸟缄默,

稍待,

你也安息。

时光如白驹过隙,倏忽之间,五十一年已经如水而逝,如今,他已由一个风华正茂、意气飞扬的年轻诗人步入了耄耋之年,这一切不能不令他感慨万千!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歌德虽然年事已高,却仍然像太阳一样焕发出智慧之阳光,创作了《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等不朽之作,最伟大者当数《浮士德》,它被称为整个西方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杰作之一,堪同《伊利亚特》《神曲》等巨作并称。

1832年3月22日,歌德与世长辞,在第二天,歌德行将入土为安的时刻,他最后的友人和传记作家温克尔曼再一次瞻仰了他的遗容:

在我面前,一位完美的人物十分优美地躺在那里,我因而感到的兴奋心情使我在一瞬间忘记,不朽的精神已经离开了这样一个躯体。我把手放到他心脏的地方——那里是一片深深的寂静——然后就离开了,以便使我的眼泪尽情地流出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