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丐棺论定

天之下 三弦 11038 字 1个月前

昆仑八十九年九月 秋

入夜前,忽地一阵暴雷急雨,惊得前院水塘里的王八缩进龟壳里。雨滴沿着屋檐滴落到未掩的厅门前,溽湿了一大片地板。

雷酝坐在花梨木制成的屉桌前批着公文。他今年六十二,比彭小丐还大着一岁,是准备退休的年纪。实际上,四年前他接掌义堂成为九袋长老已经让他大感意外,他虽是副堂主,但论年纪过不了几年便要封刀退隐,回家养老,丐帮并非没人,照往例是拔擢四十出头的顶尖弟子,怎会轮到他头上来?

怪的事还不只这一件。他执掌义堂,负责丐帮人事。彭南义去年升了莆田分舵主,照他出身,这算升得慢了,他终究不如他父亲,更远远不如他爷爷,只是……靠着彭老丐的余荫和彭小丐的经营,江西总舵终究还是彭南义的囊中物,换了别人,只怕百姓还不肯呢。然而彭小丐去年办了六十大寿,就算学他父亲一样六十五封刀,掐着指头算也只剩四年,彭南义该去接掌抚州分舵,等着继任才是。真要担心的是彭家在江西的势力庞大,彭老丐糊涂前还能压得住那头“臭狼”,换了彭小丐,渐渐就压不住了,就不知道彭南义有没有法子治他……

想起那人,他心下烦躁,把朱笔给批歪了。

可怎么彭南义就去了莆田……

裴屠快步从檐廊走来,雨很大,淋湿了他半边身子。他是义堂的保镖,看模样似乎有急事。

“堂主。”裴屠递上一张拜帖,雷酝看了一眼,露出讶异神情,道:“快请进来!”

裴屠快步走下,不一会,领着一名目测在五六十上下的老人走入。这人穿着一身麻衣,胸口却别着一小块淡红色布条,雷酝自然认得这人,心想:“还真是彭老丐的孙子,看模样哪想得到他才三十四岁……”见他这身穿着,心下自然有数。

那人进了大厅,抱个明字拳,拱手道:“彭南义参见雷堂主!”

雷酝忙起身道:“世侄不用多礼,彭伯父他……”

彭南义道:“显祖考三日前在梦中过世,享耆寿九十一,走得安详。家父命我前来通知帮主与堂主。”说着递上一张淡红色的帖子。雷酝知道是讣文,顺手接过,问道:“见过帮主了?”

彭南义道:“才刚离开降龙殿。”

打抚州到莆田,再从莆田到绍兴,雷酝心想:“这路程可不短,传个讣文何需如此奔波?”道:“贤侄请坐。”

两人在半月桌前坐下,雷酝问道:“世侄还有别的事要问吗?”

彭南义道:“我是想问件事。承蒙提拔,彭某去年升任分舵主,比起爹爹跟祖父那是差得远了,可我以为……就算不是抚州也该是南昌,怎会是……莆田?”

果然是为了这件事,雷酝道:“这是帮主的安排,我只是听命行事。”

彭南义皱起眉头,问道:“真是帮主的安排?”

雷酝道:“彭世侄你别介意,抚州分舵主没犯什么过错,恰巧就是莆田那有缺……”

“我爹上任抚州分舵主时,原来的分舵主当了他副手。”彭南义道,“就算我今天就替我爹当了江西总舵,谁不服?”

雷酝见他质疑,心下也自不快,道:“世侄,江西总舵或许姓彭,江西最大的门派就是彭家,可彭家也不是令尊当家。想服人,不能靠着祖上庇荫。”

彭南义摇头道:“堂主误会了。当不当总舵,彭某不介意,我只是让堂主想想,帮主为什么这样安排?难道是四年前杨家一案让他在华山面前失了颜面,记恨了?”

雷酝道:“帮主不是小心眼的人。再说,他华山算什么?咱帮主还要看他老严的脸色做人?即便点苍也管不着丐帮的事。”

彭南义问:“那帮主这个安排到底为什么?”

他说完,站起身来,道:“家有丧事,不便久留,彭某说的话还请堂主三思。”

雷酝心中一动,起身送客。

彭南义走后,雷酝心头一阵烦躁,把案卷全堆进抽屉里,在大堂中来回踱步。

难道帮主不打算让彭南义接江西总舵?那他又有什么打算?

彭家作为丐帮最大的一支势力,开枝散叶,亲族弟子上万,历代帮主向来忌惮,却也要任用安抚彭家,三省总舵总有一个姓彭的,但绝不会是直系,多半是远亲旁系。彭老丐父子在江西当了近五十年总舵,还有谁能接这个位置?

问题是,帮主有什么理由不让彭南义接任江西总舵?

一阵不安涌起,或许就跟自己莫名其妙接掌了义堂一样,这几年帮主安排的人事总透着古怪。

裴屠快步走来,低声道:“堂主,帮主派人过来,请堂主往降龙殿议事。”

“这个时候?”雷酝不解,随即明白,该是为了彭老丐的死。说不定是自己多心了,帮主正打算把彭南义调去抚州。他叹了口气,四十年英雄名,终究避不开生老病死。

从义堂到总舵连马都不必骑,大雨天的,他也懒得乘轿,没事糟蹋手下做啥?雷酝取了把油纸伞,掌了盏灯笼便出门。

那是一条足以容下两驾马车错身的长街。雨势很大,长街上不见人影,乌云遮盖了月光,唯有街旁几盏脂皮灯笼迎风摇晃,泛黄的微光尽力照亮周围几尺方圆。

雷酝刚转过街角,就见到长街另一端有人开了门。靠着对方身周朦胧的灯火,他依稀辨认出那人也穿着麻衣。

“这家也在办丧事?”他想着,并未起疑。那人打起雨伞向他走来,雨伞遮住了脸,看不清身形,只瞧着有些肥胖。从伞后依稀可以见到那身影腰间悬着什么,只是夜色昏暗,乌云蔽月,那人又未掌灯笼,一时看不清。

忽地,几道电光闪动,他看清了那人腰间悬着什么。

那是一把刀,那人的手已按在刀上。

轰隆隆的雷声在漆黑的长街上回荡不止,但依然没能掩盖从后方急踏而来的脚步声。

一个、两个、三个……后面来了三个?

一阵大风吹来,长街上两把雨伞随着风势滚动,像是颠簸的醉汉。雷酝并不是庸手,能当上丐帮的九袋长老,绝不可能是庸手,他已掏出腰间的跨虎拦,同时将灯笼掷向那穿着麻衣的男子。

刀光劈开了灯笼,锐利而干净,那是彭家的五虎断门刀。雷酝见着了麻衣人的面孔,是他认识的人。

呼喊声混杂着急踏的脚步声,暴雨浇灭了灯笼,一声哀鸣后,只余那涤荡一切的豪雨声。

※※※

杨衍告别了李景风与明不详,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九江。

李景风要去嵩山,至于明不详……

“我要回少林。”明不详说,“只要你还活着,我总能找到你。”

杨衍把这句话当成“后会有期”的意思,此时他心潮翻涌,巴不得插上翅膀飞去抚州,就怕赶不及见彭老丐最后一面。

他在九江见到不少人家在自家门口挂了粉纸,那是感念彭老丐而贴的。申时刚过,杨衍忙找了间客栈投宿,刚进屋,一股炎流从丹田处炸开,他连忙打坐运气,仍痛得不住发颤翻滚。

虽然练了易筋经导气归流,每日子时、辰时、申时,杨衍仍会丹毒发作,全身便如火焚一般痛苦难当。店小二见他脸上皮肤皲裂得厉害,形貌怪异,又听房间里有动静,过来敲门。杨衍哀嚎着说没事,店小二觉得他语气古怪,想要破门而入,被杨衍怒斥了几句。店小二怕他有隐疾,死在客栈,通知了掌柜,掌柜的要赶人,恰巧杨衍发作已过,若无其事地走出,反让店小二白挨了一顿骂。

若不是怕马力疲惫,杨衍真不想休息。这个月他遭逢人生中数场大变,先交好友,后遇仇人,服食了丹药中毒,又学会了上乘武学,却在彷徨无措和不知何去何从时听着了恩人的死讯。

整四年没回江西了,杨衍想着。他照着明不详教导的易筋经练了会气,子时还要发作一次,睡不得,不如趁天色未暗在附近走走。

九江在长江南岸,江面上多是三峡帮的船只,还有少数襄阳帮的船,溯河而上便可抵达白帝城,那是青城的领地。杨衍想起沈玉倾,不由得又是一阵恼火。景风兄弟就是老实,总有一天会被青城卖了!至于明兄弟,他那么聪明,懂得明哲保身,就不知道他以后是不是打算出家?

他信步走着,忽听有人叫卖,喊道:“赊刀人,人赊刀,买刀七两一,赊刀一斗米!”接着又唱了首打油诗,“若见长江千船发,万颗人头百人杀,天涯海角必相见,一斗赊米不得差!”

只见那人坐在驴车上,车上搁着长长短短各式刀具数十把,周围聚集着许多看热闹的人。杨衍离开武当时未带佩刀,见有人卖刀,正想买把防身,听他诗不诗文不文地说些古怪话,更是好奇,便挤入人群中。他见车上有长刀、短刀、朴刀、厚背刀、断头刀等,种类既多且杂,这些刀俱是精钢打造,不输给武当清字号铁铺的兵器。怎地这等精良兵器会放着沿街叫卖?

又听有人问道:“这刀怎么卖?”

“无论长短样式,一律七两一。”卖刀人道。

围观人都惊道:“这也太贵!”

“不贵,不贵。你们以为世道清平,见着听着都以为好人多,坏人少,正义伸张,那是你们喜得太早。这五浊恶世,鬼魅横行,真个无耻下流的卑鄙恶人只是还没见着。你们喜谈情说爱,却不想鸳鸯拆散,你们喜善有善报,却不想忠良枉断。那些个美的好的善的,个个都得毁了坏了堕落了,即便天上的仙子也得落进泥泞里打滚,躲在坟墓里都要被人刨出来挫骨扬灰。好日子走尽,坏日子见不到头,等你们醒觉过来,才知刀在手,命才有。”

有人骂道:“你卖刀便卖刀,讲什么妖言惑众!让人通报了门派,看不把你抓起来治罪!”

也有人骂道:“说这么多胡话,不就是想卖刀嘛!”这些人你一言我一语,无非编派这卖刀人的不是,说他信口雌黄,就是想卖刀。

杨衍身上银两不多,见他刀好,又觉太贵,一般铁铺里的刀好些的不用五百文,这刀竟要卖到七两一,于是上前问道:“能不能算便宜点?你的刀好,可七两太贵了。”

“是七两一。”卖刀人道,“一文不少,七两一。”

杨衍掂了掂身上银两,道:“我喜欢这刀,你算便宜些,八百文如何?”这些银两是他从玉成子身上拿来,算起来还是景风兄弟的。

那卖刀人道:“买不起,可以赊。”

“赊?”杨衍瞪大了眼睛,摇头道,“赊了也买不起。”

“赊只要一斗米。”卖刀人道,“时候到了,我再来找你索要。”

围观众人纷纷笑道:“莫不是个痴汉子?”“一斗米才几十文钱,怎地赊的比卖的便宜多了?”

杨衍道:“这赊法古怪,哪有赊得这么便宜的?你要一斗米,我现在去买了给你。”

卖刀人道:“不是现在,时机到了再还。”

杨衍疑道:“什么时机?”

卖刀人道:“若见长江千船发,万颗人头百人杀,天涯海角必相见,一斗赊米不得差。”

杨衍皱眉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卖刀人道:“说是什么就是什么,等应验了,你自然懂。”

杨衍又问:“我不住九江,你上哪找我收去?”

卖刀人道:“若有缘,遇着再跟你收米。”

杨衍觉得这人说话稀奇古怪,围观众人也各自窃窃私语。他卖的不是一般家用刀具,俱是凶器,寻常人家收着无用,但这赊账生意却是稳赚不赔,赊了刀拿去转卖,两石大米都有。

一名江湖客见有便宜可占,上前问道:“这刀真的只赊一斗米?”

卖刀人道:“就是一斗。”

江湖客道:“我就住九江码头边万福巷子。我写张欠条给你,你说什么时候还?”

“刚才不说过了?若见长江千船发,万颗人头百人杀。”

江湖客笑道:“这长江上每天顶多百艘船经过,一万颗人头就算放着给你砍,一百个人还不得杀到手软?真是胡说一气!”于是写了张纸条,从驴车上拿了柄厚背刀,得意洋洋离去。

众人见他拿了刀,纷纷上前赊刀。杨衍虽不想占便宜,可自己既不宽裕,也缺兵器,且这人刀好,于是想:“下回见面再还他。”也走上前去拿刀。此时他脸上皲裂虽已好转,仍是模样恐怖,众人见了有些怕,都让了开来。他拿了一柄朴刀,对卖刀人道:“我叫杨衍,抚州崇仁人,居无定所,画个押给你行吗?”

卖刀人给他画了张押,道:“等我的话应验,再来找你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