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王辰提着一小坛酒坐在另一边。李世民接过酒坛,给三人倒满。三人边饮酒边聊天,主要是李世民和王辰闲谈。
几轮酒过,李世民主动指了指不远处的《大唐律法》,疑惑地问:“王兄弟,你怎么突然开始研究大唐律例了?”
他刚才看得很清楚,李承乾在翻阅这本书。
王辰无奈地摊摊手。
“还能因为什么,反正闲来无事,就去书斋买了卷,偶尔翻翻,也算找点乐子。”
李世民父子顿时无言。这家伙找乐子的方式还真与众不同。别人找乐子去酒馆,他找乐子研究大唐律法。这是何等硬核的强者,视学习为乐趣,当作减压方式。李承乾突然有点相信这位酒馆掌柜的学识了。
忽然,大唐太子心中灵光一闪,主动敬了王辰一杯酒。
“导师,学生斗胆问一句,您对大唐律法的研究程度如何了?”
王辰立刻摆出谦逊的姿态。
“哎,不值一提,略有所成,勉强比刑部和大理寺的主官知道得多一点点。”
李世民父子:“……”
刑部和大理寺是朝廷专门掌管刑法的部门,对律法解读堪称一流。恐怕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在这方面也远不及他们。比主管官员懂得多,哪怕这本《大唐律法》早已翻烂了。
不过李世民已习惯这种套路,除了微微无语,并不惊讶。李承乾则心跳加速,试探性地说:“导师,学生有一位玩伴,他父亲在刑部任职。”
“他上次告诉我,刑部有一桩悬案,各部门官员意见不一,无法确定合适的刑罚。”
“所以这案件拖延了半年,至今仍在刑部档案司搁置,不知您是否有办法破解此案?”
王辰一听,立刻来了兴致。
“你给为师讲讲。”
李承乾点点头,一边比划一边说:“这案子叫子弑继母案。”
“凶手叫刘同,是河东道闻喜县人。”
“刘同幼年丧母,父亲续弦娶了继母。”
“但这继母在外有情人,与情人合谋害死了刘同的父亲。”
“刘同小时候并不知情,但长大后无意间查清了真相,愤怒之下杀了继母。”
王辰一听,顿时感兴趣起来。
“你说下去。”李承乾说到这里,短暂地停顿,观察王辰的反应。
发现老师依然镇定自若,静静地倾听,他不禁从王辰身上感受到强烈的自信。
他立刻继续说:“刑部和大理寺的官员对这个案件的看法截然不同。”
“一部分人认为刘同的继母杀害其父,并非发生在我们唐朝的凶杀案,不应录入刑部档案。”
“所以刘同为父报仇的合法性就站不住脚,在法律意义上,他和他的继母仍保持母子关系。”
“那么刘同的行为等同于弑母,罪加一等,应当判处死刑,凌迟处死。”
虽然听起来有些离奇,但这依据颇具说服力。
因为刘同的童年正值隋唐交替,他父亲被杀发生在隋朝。
而隋末唐初,天下大乱,各方势力错综复杂,隋朝的卷宗早已散失大半。
因此,仅看结果,刘同确实应被判凌迟处死。
王辰闻言,突然提问:“另一部分官员的看法呢?”
李承乾见王辰颇感兴趣,连忙接话:“另一派官员则主张,尽管父亲被害是前朝之事,卷宗丢失。”
“但人命关天,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一笔勾销。无论如何,他的继母确实是杀害他父亲的凶手。”
“所以为父报仇,理应减轻一等罪责,判处有期徒刑即可,不必承受凌迟之苦。”
……
一旁的李世民始终静静聆听。
听到这里,他记起此案确是刑部和大理寺的悬案。
半年前从闻喜县上报至京城,交由刑部和大理寺合议。
但经过一番争论,仍未得出结论,也无法确定如何判决。
刑部和大理寺的官员于是将此案呈到李世民面前,请求天子裁决。
李世民清楚记得,当时他对这个案件也束手无策。
两派都有道理,他作为皇帝,也不能轻易作出判决。
于是,刘同被暂时羁押在大牢,等待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合议。
李承乾之所以了解此案,估计是因为前几天他处理政务时,无意间接触到了这个案件。
想到这里,李世民立刻饶有兴趣地看着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