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顺两军的完全交锋,双方的步兵方阵也完全陷入乱战之中。原本整齐肃然的方阵和线列都已经不复存在,长矛手、刀牌手、跳荡兵或者斩马刀手,都是在各自为战,数人小队的队形,这时候起到的用作远比大方阵效果显著。
只有位于战线后排的弓箭手和火铳手们,还算勉强保持一条整齐的队列。但是由于清军阵线不断后撤,火铳手们也要不断向前前出,漫长的线列在各部前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因为地形和速度不同的原因,会自动断裂。
这就使得混乱的战场上出现了大量兵力空隙,任何一方率先投入预备队,穿插入空隙之中,将敌人分割包围,就能取得野战歼敌的效果。
郭君镇已经投下了大部分筹码,原本作为一锤定音和最后一击的李来亨,则率领宿卫赶赴右翼拦截明军。
出牌的机会因此落到了多尔衮的手中,摄政王到底是深谙戎马之人,他绝不会放过这大好机会。
何况刘芳亮携带着晋王旗帜依仗,光耀军前,万分显眼。这也同样吸引到了多尔衮,让摄政王感到狙杀李来亨的时机已经成熟。
“白甲兵!”
白甲兵便是巴牙喇精兵,乃是大清八旗军里精锐中的精锐,亦是多尔衮手里最后的王牌。大部分白甲兵已经上马,虽然熟悉满洲军队的人,都看贬满洲骑兵的威力。
特别是关宁军等明朝边军军人,都认为满洲铁骑的弓马之术尚不及蒙古降夷厉害。
若论骑射或许的确如此,可是白甲兵的骑兵冲击却和顺军的三堵墙类似,严整而顽强。就算是在后金时代,白甲兵们都能做到一而再、再而三地连续冲击。
他们能够在一次冲锋以后,立即拉扯队伍,重整阵型,从敌人的包围中杀出来以后,于远处重新组成冲锋阵型,发动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冲锋。
和大顺军的墙式冲锋相比,白甲兵的冲击对线还是显得过于松散。可是和关宁军、秦军、蒙古外藩兵相比,白甲兵发动冲锋时,战马和战马之间、分队和分队之间的密度,已经足够恐怖。
除了少部分游骑环伺在混战的战场以外,时不时对顺军骑兵放一些冷箭外,大部分白甲兵都排列成密集的冲击纵队,准备用学习自大顺军的战法还以颜色。
孔有德则步行指挥炮兵移动阵地,几十门红夷大炮被包衣阿哈们费尽力气,才从多尔衮的中军阵地那里拖拽到了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