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秦军袭来,弃城逃亡(中)

滇王传奇 马飞剑 1901 字 9个月前

靳尚见状,忙靠近王位去搀扶着他,边替他揉背顺气,边悉心安抚他:“天无绝人之路,大王勿忧…其实,可向北部迁都,迁往陈城,陈城才是最佳选择。”

“陈城?”顷襄王既疑惑又绝望,“陈城距郢都千里之遥,寡人逃命也不至于逃那么远吧。莫非,你是想去陈城投奔你儿子…”

靳尚所说的陈城,乃是陈国故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舜帝后裔胡公满于陈地,并妻以元女太姬,意在加强对这一经济、军事要地的利用与控制,以稳定姬周统治。自春秋中晚期,楚国曾几度与陈国交战,最终吞并陈国,陈国都城成为楚国的一处驻军之地。

靳尚拍手命侍从将牛皮地图抬到王位前,而后,起

身在地图上边比划边解释道:“臣下主张迁都陈城,原因有三,请大王斟酌。其一,陈城,乃是陈国故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陈国并入楚地后,一直是楚国境内大邑郡县,也是历代楚君经略中原之重要基地。且楚国朝廷在此地统治时间较长,根基稳固,民心归顺;其二,陈城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商贸繁荣。陈城位于鸿沟西侧,鸿沟利用天然河道与湖泊,将河水与济、汝、淮、泗四水连为一体,在江淮之间形成水运交通网络。通过鸿沟,可上溯至魏都大梁,北通大河,也可顺流而下至寿春,南接淮水,实为舟车骄会财赋之地。通过两百余年发展,陈城商贸繁荣,货通天下,利射四海,为都城迁往此处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其三,陈城地理位置优越,地势易守难攻。西有周、韩、魏相隔,南有桐柏、大别山相阻,北有魏国及大河为限,东南有淮水及江水下游广袤疆域

作后盾。其势左抱篙山之秀,右控商丘之糜,南襟淮蔡,荆徐众山遥拱于前,北枕魏梁,河济诸流近绕其后。若秦军预谋伐陈城,只有两条路线可行:或借道于韩、魏,东行三千里,而冥厄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且秦同韩、魏为宿敌,兵出之日而忧其不返也。若借道于两周,背韩、魏而攻陈城,此行皆广川大水,山林黔谷,不食之地也,且道路险阻,长途跋涉实在困难。综合诸多因素,陈城明显优于长沙郡与会稽郡,当是迁都首选之地!”

顷襄王虽然在认真听着,表情上却呆若木鸡,没做出任何表态。

太卜郑詹尹上前进言:“大王,听靳大人此番解析,迁都陈城,确实优于长沙郡与会稽郡。且陈城有百年古城,稍加修整,便可作为楚国王城,大王只需轻车简从奔赴此地即可。况且楚国新都建在陈城后,远

离秦国本土,秦军一时难至,朝廷也可获得一段复苏时机。大王可趁机招兵买马,以图东山再起,重整山河。”

顷襄王思忖半晌,沉重呻吟道:“看来,你们早就想好逃亡之路了!即使寡人不同意,你们也会将寡人绑走…”

靳尚再次转身到顷襄王身前,以央求与胁迫的口吻郑重道:“大王,生死关头顾不了那么多了,何处能保命便逃往何处吧!如今,楚国有生兵力全聚在陈城,大王唯有迁都陈城,方能活命以自保。当断不断,必有后患,一旦二十万秦军围住郢都,大王插翅也难飞了,赶紧做决断吧!”

顷襄王实在无奈,顿时大哭起来:“列祖列宗啊,你们创下了数百年基业,大楚江山就这样葬在寡人手里啦,寡人愧对祖先在天之灵哪…”

靳尚依旧在逼迫:“赶紧逃吧,祖先早已化作尘埃,要是还能责怪你,他们早起来保家卫国了。”

“逃吧逃吧…”顷襄王哭泣着,将王案上的印绶包裹起来,抱在怀中,“只是这满城百姓还不知秦军袭来,时间仓促,寡人如何将他们带走?”

靳尚着急道:“大族才是国之根本,社稷危难时刻,应先保王室贵胄大族!大王应先率王室贵族逃离,至于黎民百姓,走到哪里都会有。待新都安定了,四方百姓自会投奔而来。”

宋玉大声反对道:“靳大人之言差矣,孟子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依车。没有百姓,何来君王?”

“大楚有亿兆之民,却只有一位君王。”靳尚指着宋玉反诘道,“若为了救平民百姓而让大王有所闪失,这罪责谁人能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