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风云际会,名士相惜(下)

滇王传奇 马飞剑 1795 字 9个月前

众人侧耳倾听,孟尝君接着说道:“再看韩国,韩国事微国小,春秋无语。在三家分晋后,韩国势力最弱,堪称七国之末。虽然法家申不害在韩国变法成功,但韩国之地理、人文、资源等因素决定了韩国只能走向被兼并之命运。且韩国多依附于赵国,暗弱之国政难以有所作为,相对于称霸而言,韩国更多只考虑安身立命,绝不可能出现像稷下这等学宫;再看魏国,魏国在战国初期强极一时,且有养士之风,魏文侯便是其佼佼者,他以师礼对待卜子夏、田子方、段于

木等人,得誉于诸侯。且李悝在魏国变法后,魏国实力大幅提升,具备了创办学宫之条件。但是,在魏国初期几个贤君之后,魏国继承者并未将重人才之风发扬光大,魏国逐渐失去对人才之号召力。况且,魏国地处中原,战略位置险要,也成为诸侯国争相谋取之战略要地,魏国历史属于战争史,且不同于赵国主动进攻,魏国一般处于防御状态。魏将庞涓被齐军击败于马陵,魏国从此跌出强国行列,再无兴办学宫之基础;再看秦国,秦国是七国中最富进攻性之国家,地处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在军事上处于有利地位。然则,正是秦国扼关自守,天下人才难以进入秦地。秦孝公当年曾向天下发出求贤令,引进了商鞅等一批实用型人才。然秦国一直奉行实用主义,对其他学派坚决打击,无法兴办学宫。”

孟尝君说到此处便停了下来,众人边走边听,暗暗点头表示赞同。

庄蹻见孟尝君不再说话,接连赞道:“相国大人剖析得深刻,庄蹻受教了。只是,庄蹻尚有一惑,敢问

大人,楚国为何也不能呢?”

孟尝君哈哈大笑道:“这个问题,该问你们屈原先生了!”

屈原恭请孟尝君道:“相国大人高见,自当说来,即便是言辞不妥,我等也听之有益,当谨记之!”

孟尝君思忖有顷,侃侃道来:“既然屈原先生有此意,在下便开门见山了。楚国地处南方,国土广袤,物产丰富,地利上占据着先天优势,比起齐国,有过之而无不及。楚国不应只有兰台,更应是学宫诞生之理想场所。然而,楚国却有两大阻力,造成无法创建类似于稷下这等学宫。其一,历史上,楚国君主轻视贤才,任人唯亲不唯贤,人才流失严重,比如先贤百里奚、伍子胥、范蠡、文种等大才皆为楚人,可惜楚王不用之,先贤们只能投奔他国去成就伟业了;其二,众人皆知,楚国巫术兴盛,信奉鬼神,此举必然压抑其他文化发展,导致诸多贤德大才不愿来楚矣!”

屈原驻足致礼道:“相国大人此番点评鞭辟入里,高义凛然,屈原受教了!”

孟尝君仰天大笑:“哪里哪里,在下胡乱诹之,屈原先生别往心上去也。”

屈原总结道:“依屈原之见,齐国能创建稷下学宫,原因有四。其一,齐国地处东部,东有黄海,西临大河,北有渤海,南倚泰山,四面皆为天然屏障,在战争频发之世,为文化与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环境;其二,齐国民风开化,文化底蕴深厚;其三,齐国有重士之传统,不因改朝换代而废除;其四,齐国君主有大志,欲‘以齐王天下’,与多数士子之理想不谋而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