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忖良久,屈原才抬步向前,由衷感叹道:“屈原年少时,远在楚国乡野便听闻了贵国这稷下学宫,学术博大精深,思想奔放自由,开百花之齐放,容百家以争鸣,一心向往之!待他日田相国有空了,可否领屈原去长长见识?”
“那是自然。”孟尝君回道,“稷下学宫地处稷门之外,临淄西郊,依山傍水,环境幽静。齐桓公在位十八年,继承了齐国尊贤养士之传统,创办稷下学宫,设大夫之号,以国君身份扩大养士规模,并凭借国家权力与财富力量,提高养士级别与待遇。此举为稷下学宫后世之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与财力支撑。虽然稷下学宫初创时规模较小,难有惊世骇俗之建树,但随着齐国国力日渐强大,学宫也日益昌盛了。”
“天下不患无才也,患无君以使之。”屈原感慨道,“古往今来,得人才者强大,失人才者衰亡。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才,争人才者,必先争教育。”
孟尝君点头道:“先生所言甚是,在历史长河中,思想冲破牢笼禁锢有许多次,但细细想来,思想活跃时期往往也是政局混乱、朝局昏暗或改朝换代之时。历史动荡时期何以思想激跃?究其原因,无非是有远见卓识之士在面对混乱世局时更加注重思考安邦定国之道耳,同时,国家混乱也使得统治者无暇也无力采用强制手段对思想加以打压控制!春秋以前,学在官府,知识与教育被贵族阶级垄断,庶民没有受教育之资格。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群雄并起,春秋末期,孔子、墨子、鬼谷子等人开办私学,为知识平民化、普及化打开了一条通道,使知识教育从‘学在官府’与‘礼不下庶人’之奴隶制贵族垄断状态中解脱出来,使得平民百姓也有机会学习知识,增长才智,凭借才学登入庙堂。”
屈原赞道:“田相国真知灼见,齐王远见卓识,能在当今之乱世揽尽天下英才,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在稷下汇成知识之渊海,令天下多少君王望尘莫及矣!”
这时宋玉上前对孟尝君施礼问道:“敢问相国大人,宋玉曾闻齐威王与魏惠王赛宝,不知可有此事?”
孟尝君笑道:“确有此事,那时秦国还弱小,偏处一隅,山东六国受魏惠王邀请,图谋瓜分秦国。六国会盟后,齐威王与魏惠王一起狩猎,魏惠王问齐国财富消耗在何处时,齐威王告诉魏王说,‘国之财富,安得无处可用,奖励农耕、开办学宫、招贤纳士、奖赏将士,处处皆需用财。’而后,魏王向齐王炫耀其镇国之宝,乃十枚径寸之夜明大珠,其光芒在夜间足以照亮十乘战车。魏王问:‘齐国难道连一件国宝也没有?’齐王则回答:‘寡人之所以为国宝者,与魏王异。齐国之国宝,乃国家栋梁之才也,能治国安邦,能服务百姓,寡人数年来苦寻这种国宝,筑起稷下学宫广揽天下名士,也才堪堪觅得几位能称为国宝之才。齐国之国宝,光耀万里,岂止照亮十乘战车?寡人以为,财货应交于商人,换来粮食兵械充实国力。若像魏王将珠宝藏于王室,纵然四壁生辉,于国有何益?于苍生有何益?’魏王羞愧难当,无言以对。先
王素来重视人才,给稷下先生以崇高荣誉与地位,让稷下先生享受上大夫之待遇,诸位先生也无不竭尽全力报效国家。”
“齐威王真乃千古贤君也!”屈原由衷赞叹。
此时,庄蹻也上前对孟尝君施礼问道:“听完相国大人所言,庄蹻心生疑惑,既然人才对一个国家如此重要,为何其他六国都没开办像稷下这等学宫以招揽人才呢?”
孟尝君思忖片刻,笑答道:“其他六国或多或少都缺乏一些建立学宫之基础条件,正是这些看似轻微之条件,最终决定了学宫只能出现在齐国。比如燕国,燕王召公奭与周同姓,周武王灭纣后,封召公于北燕,使得燕国在地利上多少不如位于东海滨畔之齐国。虽然燕国历史悠久,但其不尊重人才之传统也同样悠久。虽然燕昭王曾广纳贤士,但总体来说燕国并无争霸意识,对人才也不像齐国那般重视。加之燕国内乱频发,国内丑事不断,也为自命正统之人才士子们所不齿;再如赵国,周威王初年,赵、韩、魏三家分晋
,周威王授予诸侯封号,封赵籍为赵烈侯,在士子眼中,此乃犯义欺礼之事,士子们无不强烈谴责。加之赵国之地理环境,西面是秦国,东面是齐国,南面是魏国,北面与匈奴对峙,都城邯郸,战略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此局势便迫使赵国走上军事立国之路,国家全力发展军事,重武轻文,自然不会在招贤纳士上投入太多国力。赵成侯还攻打周天子,此举在士子们眼中乃大逆不道,所以很少有士子愿意跑去投奔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