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兄弟,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半天也没商量出究竟该何去何从。
只不过有一点,几人却是达成了共识,小家伙们虽是如今尚且年幼,还一旦他们长大,若是没有什么能力傍身,即
便为人父母的他们再如何努力,他们在这种世道里也难以立足!
兄弟几个想到此处,便纷纷转而去讨论起如何培养孩子的事儿来,唯有柳阡夜一人依旧在暗暗叹息,思虑起风雨飘摇的皇朝存续来。
他毕竟是儒教子弟,哪里会那么容易放得下忠君报国之事!
古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说起来,在兄弟八人之中,除了柳阡夜的武艺要差上一些,其他几人可都曾是沙场悍将。若论起武功来,那可真的是谁都不服谁,一个个纷纷都觉得自己功夫最好,教授孩子们武艺才是最为合适。
眼看着,几个人吵得不可开交,险些都快打起来了。柳阡夜也自一旁过来,连忙打起了圆场,“各位兄弟,我少时与人同在书院读书,诸多同窗便各有所长,所学有快有慢,有些教员往往轻则言语批评,重则棍棒相加,唯有我授业恩师,常言该当因材施教。”
“何为因材施教?”几个兄弟纷纷不解。
见他们有些费解,柳阡夜接着说道,“这武艺啊,其实也是如此。孩子们现在年岁还小,我们既然各有所学,那就先都教给他们,让他们都能有所涉猎。待等到他们年纪稍长之后,所学必定有快有慢,有长有短。我们那时候再根据他们各自的天赋,去着重培养就好了。”
柳阡夜又指了指自己,“我之前学武,都是学的战阵杀人术,却常常不得其法。反倒是这几年来,跟着八弟,学他那些轻巧剑技,进步神速。孩子们也是一样的,术业有专攻,总不能让孩子们跟着五哥学马术,跟着大哥学剑术吧。让人最大化发挥自己的长处,这便是因材施教了!”
一旁柴河闻言也是不住点头,“七哥言之有理,各位哥哥,你们都不知道,七哥他现在的剑技可是比我都厉害了!那是我少时跑江湖,偶然间跟一老人学到的技击之术,别看七哥学军中杀伐之术却实不怎么样,可学起这剑技,他还真的是天赋异禀。”
“因材施教”这话毕竟是柳阡夜的恩师所说,几个兄弟可是都知道那位老人家的地位之高,识人之明,因而也都颇为认可柳阡夜所言。
肖小刀也忍不住又插了一句嘴,这货平日里话虽不多,但往往极为讨打!“因材施教好呀,就像四哥的地躺刀,那可不是谁都能学的了的!”
“你个小五,因材施教就因材施教,提到俺老周的地躺刀干啥子。”周勇一听倒是故意吹胡子瞪眼,装作生气的样子。“俺这自创三十六路地躺刀,你们这些手长脚长的人还真就学不了!怎么样,羡慕吧?”
郑从龙和郑从虎,这两个木讷寡言的兄弟,这会儿却是也一起开了口,“老四,我们也不想学你那地躺刀法。可现在的问题是,你想不想让你儿子学?”
“诸位兄弟,你们说是学刀好呢,还是长高好?”向来都是老五肖小刀语不惊人死不休,哪成想这次,连带着自家二哥和三哥也被他带着学坏了。
“……”,气的周勇一时语塞,因为他自己四肢生的远比常人短小,他这套地躺刀法也是他在生死搏杀之时,结合了自身特点自创而来的保命刀法,这也是他历经百战依旧可以活下来的倚仗。
可关键是自己便是吃了身材矮小的亏,因而一直希望自己儿子可以生的高壮魁梧,不要像自己一样!但那样他可就不适合学这套刀法了,一时间,周勇倒有些面露两难之色。
众兄弟见他半天说不出话,都是纷纷捧腹大笑,就连素来严肃的柳阡夜也是嘴角微微扬起。
还是老六孙乾平日跟这位四哥关系最为要好。“走走走,四哥,不理他们,我陪你练刀去,咱们把这刀法改良改良不就完了,到时候保管大侄子能学到你这一身好武艺!”
“还是六弟好!”一改之前的愁眉苦脸,周勇嘿嘿一乐,“大哥,我俩就先走了,你也别光顾着笑话我,你一身功夫可大半都在马上。在河东,马匹可不好弄,难道要让孩子们跟着你骑着小毛驴上练马上功夫吗,哈哈哈哈。”
“哎呀,还真别说,这马在咱们河东可真是太稀缺了,远不比西凉……”赵安国收起笑容,也是皱起了眉头。“不过说起来这些,也还为时过早,他们也就才五岁,还是打好根基最为重要。”
“大哥,我倒觉得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给这帮小兔崽子多弄些银钱,穷文富武。要想学到好武艺,那就得有一副好体魄,若是没有银钱可不行。”右手臂比之常人大上数圈的汉子肖小刀又说道。“像我这右臂,就是因为少时缺少药材打熬,否则也不会如此显眼。”
“养个孩子可真难啊……”众兄弟齐齐叹了口气。盛唐武道繁荣,可他们大多出身寒微,本身所学功法皆是出自军中。军中武技虽是实用,却唯独有一项缺陷,就是许多功法都需要有专门的药剂来辅助,否则不但进境缓慢不说,便是破境也较之其他武技要难上数倍。
“养八个孩子,我们太难了,真是一群小要命鬼。”几个当爹的互相看了看,大眼瞪小眼,久久无语。
光靠着几亩薄田,肯定是负担不起孩子们学武的。更何况,行七的柳阡夜还坚持要让几个孩子知书识字,他家中虽有不少藏书,但笔墨纸砚这些,却都是需要大量银钱消耗的。
几个汉子,商量了一下,便决定各自找找门路。老八柴河原本就是个走街串巷的商贩,颇通为商之道,在被幽州老节度使收作义子之前,他虽未成巨商豪贾,却也颇有积累。
若是想要赚钱,他自知没有比经商盈利更厚之道,因而便想着重操旧业,自河东北上,去北面做些买卖。如今乱世,经商虽是风险大了些,可利润倒也较之平常也要可观的多。天下盈利最厚之事,往往也是风险最大之事,这个道理,他确是早早就明白了。
老二、老三俩人,自小随师父学艺,长大后则是刚下山就被两碗红烧肉就给招揽进了武威军,实在是没啥别的才能,只有一身好武艺和师父秘传呢练兵之法。
而这二人又自在惯了,虽是有把子力气,可哪里愿意去给别人家做工,看家护院。于是两兄弟一合计,索性也跟柴河一道外出行商,就当给他当护卫了,况且三人一起,也好有个照应不是。
其余几人也都是如此,除了舞刀弄棒外,大都是久在军中的百战虎狼,可能征善战又不能让他们赚回银钱……
最后还是柳阡夜提议,兄弟几个一同在这不大不小的三柳村开个讲武堂,教导这附近十里八乡的孩子一些粗浅功夫,顺便也赚点银钱,造福乡里。
穷苦人家的子弟,自是是上不起官办的武堂的。甚至那些孩子学武,往往都要全村出钱,由村里的里正出面,专门去外面聘请官办武堂的教习过来教导。
可真正有能耐的教习又怎么看得上那么点钱,往往来的又都是一些实力平庸,本身在官办武堂就混不太下去的教习。
但这聘请教习所耗银钱可是不少啊,一户人家一年足足就需要交上两吊钱,这对寻常人家来说,可是伤筋动骨的。饶是如此,这点钱也只能请上那些教习每半年才堪堪来上村子三两次而已。
有的村子,实在拿不出银钱,又怕耽搁了孩子们的天赋,甚至只舍得等到了一年年终,方才请一位教习来村里走上那么一次。
可这些眼高于顶的教习每次来村,除了胡吃海喝之外,也并不会多呆上几天,最多也就是给孩子们传授几套拳法,然后便走了。
都说练武是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可实际上,如果不是从军,很多人一辈子都学不到刀法,而顶尖的枪法,更是多为家传之法,没有人会轻易传授。
村民们能够请来的教习,往往也都不是什么高手,也就是比之普通人多会几路拳法。这些人,舞个棍子倒是也算虎虎生风,却鲜有人是真正上过战场,与人真刀真枪拼斗过的,比起弟几个,却是差的太多了。
说起来,皇朝倒也不禁私学,只是武艺高强之人却大多都在为权贵效力卖命。便是他们无心富贵,又哪会费心费力地去教导一些不知资质如何的乡野村夫之子,自己在权贵子弟中收上几个有天赋的徒弟,岂不是更好。
几个兄弟倒也算是另类了,于是也就半月有余,这三柳村武堂就算是开起来了,学费也很低,一个孩子一年只收钱。
开始的时候,抱着试探的心思,倒是也有不少附近村落的孩子被送过来学习。可他们却没想到,这几个兄弟确实是有真本事的,比之那些寻常教习不知要强上多少,一时间,三柳村武堂声名大噪。
其实几个兄弟想的倒也简单,他们本就只想着,反正自己的孩子也是教,一群孩子一样教!因而几个汉子倒也不藏私,只要孩子们有时间学,但凡农闲时候,他们便每日都悉心教导他们的武艺。
然而随着时间久了,名气大了,再加上他们所收费用又低,越来越多的孩子都被慕名送了过来。
可随之而来的,也出现了一些个问题,要说这家住的近的还好,学徒回家倒也方便。可有些孩子家住在三十多里之外,便是每日来回往返就需要三四个时辰,别说小孩子走不动,他们的父母也没这精力每日接送。
于是兄弟几个商议后,干脆又在武堂后动工兴建了整整两排屋子,权当作为孩子们的宿舍,免费提供给他们。这也亏得柳阡夜在柳家有些地位,而且祖宅这一块,名义上本就是他这一系的柳家子侄的私产,否则他还真要不下来那么大一块地皮。
有武艺不俗的先生,又有专门的宿舍,还有一片不小的武场,最主要收费较之郡县的武堂不知要低了多少。
一传十,十传百,这下可好,方圆百里内,足足有近百个孩子都被送到三柳村跟随他们兄弟学武。
这些孩子年岁多在十岁左右,因为按照大唐惯例,年满十二岁的孩子大都是要统一要进到镇里的官办武院之中的,他们将在武院学习直到十五岁。
而当他们学习满三年后,便会进行一次考核,若是不合格的,自然就会被送回家。当然如果肯多出些银钱,亦或者家中小有背景,也是可以破例在武院多学习两年的。
然而即便如此,这样的孩子若想要以后参军,也多半是没什么出路的。学武是取巧不得的,他们若是一步落后于人,那就很难再进入到精锐军队,成为战兵了。
其实多在武院中学习那两年,也无非就是能让那些孩子多得到些皇朝免费发放的药材罢了。对普通人而言,这些药材却也算名贵的很,可真正的世家大族,却是看不上这些的。
然而,若是能够通过武院考核,这些孩子们的前途可就彻底不一样了,他们大多会被推荐到各州道的武府中,继续去学习更为高深的武艺以及皇朝秘传的兵书战阵之法。
武府出来的孩童,将来进入军队,便是最差,起步也能做上一个什长。而真正的优异者,甚至进入军中后,直接便会被封作一员校尉。虽说校尉并不算什么高职武官,但在百姓眼里,能够领着百十号手下的权职校尉,跟将军可没什么两样。
穷文富武,在十二岁之前,孩子们的基础可不单单是由天分决定的。高门大阀家的孩子从小锦衣玉食,不仅气血方刚,而且耳濡目染,甚至会被传授家传武功的基础法门。
而普通农户家的孩子,有的连吃饱穿暖都费劲,哪里还有多余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