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中旬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日本本州和九州隔海相望的下关海面上停泊着一溜战舰,巨大的炮口直指下关。李旭以大清国头等全权大臣的名义出使日本谈判结束战争,随员中有涂远山、伍廷芳等人,而且李旭还特地带来了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这个充满政治意味的安排似乎是义勇公对淮系发出的某种信号!
海风习习,鸥鸟翩翩。李旭身着全套大清官服顶戴三眼花翎,站在江西舰的甲板上眺望着岸边的风景,一队队警卫师官兵正在有序地登陆---这是义勇军人第一次踏上日本本土,虽然是战争期间但却是为了和平而来!
李旭微微一笑,和平---多么美好的词汇啊,可惜往往在隆隆的炮声之后才有和平!
伊赤心报告警卫师已经完全接管了谈判区域的安全警卫,日方警察只负责外围安全。李旭点点头,换乘小艇登岸,随行人员也纷纷乘小艇上岸。
望着越来越近的码头栈桥,李旭感慨不已---十年前他以普通人的身份游历东瀛,一呆大半年还生了个私生子。现在他却是以天朝上国大臣身份再次踏足日本,而且是以战胜者的姿态面对当年的“老朋友”了---世事难料,人生如戏,莫过于此吧!
下关---中国人称马关---是一座依山畔水的小城,幽静而小巧的地方。李旭下榻的行馆是一间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刹---引接寺---一如东瀛其他古庙一样,幽静而意蕴悠长。从这里到谈判场所春帆楼不过三百来米,顺着一条弯曲的小径便可直达。
让日本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这位义勇公为什么非要指定春帆楼为谈判场所,又为什么非要下榻引接寺---本来伊藤博文等人都以为要去天津或者江宁谈判的,没想到义勇公却偏偏指定在下关谈判,真是莫名其妙!
不仅日本人想不通,就是大清国也没人明白义勇公的想法---国人也都以为谈判会选在大清国某个沿海城市,不过选在日本也不奇怪---既然城下之盟,那么选在敌国谈判也可以理解---可为什么是下关呢?
许多人绞尽脑汁也猜不透义勇公的想法,报纸上甚至搞起了竞猜活动《为什么是马关?》,招致不少学者、“砖家”纷纷引经据典论证义勇公的想法,其中不乏奇谈怪论---没有人知道李旭选择下关就是为了“弥补历史的遗憾”,让那一纸纠缠国人百余年痛苦的《马关条约》彻底变样!
在侍卫护卫下,李旭缓步下了小艇,然后沿着长长的栈桥向岸上走去。在码头上有前来迎接的日方外务省官员和先期抵达此地筹办交涉事务的义勇军联络部官员。
对于义勇公此次亲来谈判,日方非常重视,生怕出现一点差错而引来滔天
大祸!以码头、春帆楼和引接寺为核心方圆一公里区域统由义勇军警卫师负责安全防务。李旭看见码头上已经拉起了警戒线,到处都是宪兵警卫和用日语书写的警告牌“大清帝国军事禁区,擅自入内,格杀勿论!”。一些狭小的街道巷口都有荷枪实弹的宪兵放哨,制高点上也架起了机枪。而在警戒线的外面小山上有许多衣衫褴褛的下关老百姓默默地注视着这些异国的军人和官员,目光里充满了好奇和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