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钦差大臣

最后的枭雄 老格理 1632 字 9个月前

正在湖南老家修养的彭玉麟实际上已经处于半退休的状态,每年不过例行公事地巡阅一次长江水师,沿途在看看各地社会情形,检查一下地方官们的工作。这个差事其实很悠闲,也没多大责任。然而老彭是个负责的人,每每都能查出一些问题,弹劾官吏,骂骂军头甚至施以军法。故而每到他巡阅之时,长江两岸的官吏们无不战战兢兢,生怕有啥把柄落到铁面无私的“彭青天”的手上,不仅颜面俱失,更有性命之忧。

现在彭玉麟接到了朝廷要他出任两江总督的上谕,已经六十八岁的彭老帅立刻回奏朝廷,直言自己老迈年高,不通洋务更不懂经济。而江南的问题核心就是经济之道,派个不懂经济的人去当两江总督只会搞乱江南而无半点益处!

他还在折子里直言不讳地说放眼当今,天下堪为两江总督者不过两个半人,一个李鸿章,一个李续之,还有半个是左宗棠!左宗棠半通洋务,李鸿章通洋务却不懂经济,只有李旭洋务经济皆通!江南这些年欣欣向荣成为国家赋税重地,义勇侯功不可没。强烈建议朝廷仍派李旭回任两江总督,坐镇江南。自己宁愿上前线打仗,也不枉老当益壮为国精忠!

朝廷接到彭玉麟的奏折,左右为难。此时已经奉命进京面圣的山西巡抚张之洞在王闿运的暗中唆使下,联合一批清流轮番向朝廷谏言要求召回义勇侯坐镇江

南,声言“国家不可无江南,江南不可无李旭”!

慈禧看了这帮家伙的奏折,气得暗骂一群马屁精,专会捧臭脚!慈禧太后深感压力,汉官三巨头就一个最能耐的李旭放着不用,难怪朝野议论纷纷啊。她已经听到了风言风语,说李旭之所以闲置不用是因为她这个太后老佛爷不满大格格跟义勇侯眉来眼去,心里吃味儿呢!哼,老娘吃醋?切,一帮子小人就会没事瞎编词儿!再说那死鬼长得又不好看…

军机处对于李旭的起复也是意见不一。刚回京的左宗棠毫不犹豫地力挺李旭主政江南,户部尚书阎敬铭也赞同李旭回任两江总督以稳定江南局面---眼下为江南赋税大减一事搞得被后世称为晚清财政专家的阎敬铭焦头烂额,自然希望义勇侯赶紧回来!

礼亲王世铎、户部满尚书额勒和布、孙毓纹三人却反对起用李旭,认为义勇侯久镇江南不是好事---其实三人都知道太后老佛爷不想李旭起用!

就在朝廷对两江总督的人选争吵不休的时候,西南边陲风云突变。六月下旬,在越北重镇谅山附近的观音桥,数百法军和驻防当地的三千清军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这是自去年底越北战事平静后爆发的第一次正面冲突,激战两天后,法军伤亡近百而不得不狼狈撤退。清军虽然在冲突中死伤更多但还是打跑了法国人,算是小胜!

这场因为李鸿章和一个不懂外交的法国军官在外交协议文字上的不严谨而

导致双方错误的理解及大清国内部协调的失误等一连串错误引发的军事冲突,将本已渐渐缓和的中法关系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茹费理内阁在议会的指责下命令孤拔率领远东舰队前往大清国的东南沿海,扬言要攻占福州和基隆作为对大清国“背信弃义”的惩罚和赔偿的抵押---战争再一次走到了一触即发的边缘!

法国人在外交上日趋强硬的立场和迫在眉睫的战争,满清朝廷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加强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上的备战。此时,两广总督张树生年逾六旬因病去职,朝廷遂将主战的张之洞派到广州出任两广总督,全面负责西南战事。至于东南方向,醇亲王奕譞思来想去,也赞同还是让义勇侯去负责---除了李旭,谁能指挥义勇军呢?既然太后不愿意李旭担任两江总督,那就以钦差大臣的名义坐镇江南吧。

慈禧太后万般无奈,只好同意了这个奏请---关键时刻还是离不开义勇侯啊!但还是不放心,遂将几个清流干将分派各地督战---时任通政使司通政吴大瀓会办北洋海疆事宜;时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陈宝琛会办南洋海疆事宜;时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的张佩纶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其最重要的任务是盯紧李旭和义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