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四年秋季,李旭上奏朝廷请求移民充边,强化大西北的汉人比例。对此,“西北王”左宗棠大力支持---他早就担心大西北地区人口凋敝尤其是汉人过少不利于统治,更担心大西北因此沦于少数民族及外国势力的控制。
李鸿章也认为内地难民无法安生而导致变乱,不如干脆移民他处是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军机处也认同移民是个解决矛盾的办法,只是移民不是小事,朝廷目前没钱啊!遂要求李旭负责移民安排,左宗棠负责安置。李旭一口应承,表示所有移民费用由江南负责解决。于是满清朝廷批准了李旭的移民计划。
是年十月,李旭以钦差大臣的名义公布了移民政策,凡是移民新疆每户皆可免费获得官府二十亩田地,也可低价购地不得超过一百亩。免税三年,官府提供安置钱粮。为鼓励移民,凡是自愿移民者,每户奖励钱粮若干。所有移民一律由官府运送,沿途义勇军的兵站负责供给。
对于不愿离开故土又没法自救生存的灾民,官府则会强制移民。对于那些因为大旱同样沦为难民的原来的中小地主富户,李旭则派出官员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鼓励他们举家搬迁甚至带着全族人一起移民,并且给予更好的移民支持。这些地主富户眼见得连年大旱,土地荒废连雇工都找不到了,也就只好背井离乡了---反正官府给的条件甚是优厚,就去他乡发展吧,说不定还能东山再起。
在义勇军的周密组织精心安排下,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移民充边从光绪三年秋末开始,持续了数年左右,先后有数百万内地汉人拖家带口前往大西北。加上数量众多的其他各省的自愿移民,大西北的汉人比例在数年间迅速提升,数十年后更是在陕甘等地占据了人口大头,在新疆也几乎占了一半,有力地巩固了边防和发展了当地的经济!
为了移民西北,义勇军前后花费了数亿专项经费,内部也颇有异议。但李旭毫不动摇,坚持认为这是一个功在千秋泽被子孙的国策,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五十年不变!
晋豫二省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那些荒废的田地全部被义勇军接收---天灾人祸连年不断,也没人愿意要这些荒田,谁敢保证这旱灾还要持续多久呢?再说农田基础设施都没了,重新复耕也是一笔不菲的投入,一般人家还真承受不起!
于是两省的大部分荒田都被义勇军以官方的名义接收了,或者平价收购。李旭在得到了大批荒田后,立刻转手拍卖给了四大商会,其中大部分都被江南的农业公司购得---以四海农业、兴旺粮贸、南方农贸等大型农业公司为主的江南资本家财团财大气粗。
按照李旭的指示,他们在买下土地后迅速和当地的商人们结合起来,建立了中原农贸公司,和其他由北方总商会组建的几家农业公司垄断了晋豫二省的农业生产。这些农业公司都可以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和官府的优惠政策,能够获得规模
效益带来的成本降低和丰厚的回报,故此也能够承受较高的前期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是恢复灾区农业生产的主力。
在开始恢复农业生产的同时,李旭也有意识地将工业、商业企业布局晋豫二省,为将来的经济发展打下基础。按照工业部、商业部的计划,东南五省的工商资本家们将会根据规划要求在晋豫二省投资兴办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企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当地的发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