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派遣干部

最后的枭雄 老格理 1564 字 9个月前

,谁不希望靠上这棵大树呢?何况义勇军的干部工资高待遇好福利多,虽然不是朝廷命官,可比朝廷命官待遇好多了。

而且义勇侯手下的干部转换成朝廷命官也方便,只要义勇侯一纸公文,吏部乖乖遵命,以致现在许多官员被称为“东选”---先当义勇军干部再成为朝廷命官已经是一条曲线当官的道路了。

不过当义勇军的干部可不容易,不是干校干院毕业,门都没有!但考干校比考科举容易,不用考那些乱七八糟的八股文,但要懂西方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经世济用的道理。

经过几年的干校干院洗脑,几乎所有毕业的干部学员学生都成了铁血会和义勇军的铁杆。他们无一例外地坚定支持义勇侯及其义勇军势力,渴望改变大清国落后的局面,复兴中华!许多人将护国安民立志为毕生追求的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些有文化有理想的青年干部成了李旭最宝贵的财富和强大的力量,他们将成为义勇军控制地盘的坚强骨干。

现在李旭要把这些热血沸腾的年轻干部们派往全

国各地,让他们成为义勇军的先锋。眼下湖广总督是李瀚章、两广总督是英翰,要想派遣干部渗透上述地区,这俩人是绕不过去的坎。

英翰原是安徽巡抚,和李旭并不很熟。但他新任两广总督,对两广地区控制力有限。而且两广素来经济活跃,当地绅民早就艳羡江南的工商管理合理有序,也强烈要求两广官府向东南五省学习,顺应经济管理的潮流!

英翰虽不是洋务派干将,人却很聪明,知道不能得罪义勇侯这等强人。故此主动顺应民情,请李旭派来大批干部充任总督衙门幕僚---反正义勇侯愿意掏钱养这些幕僚,而这些幕僚又能干事,何乐而不为呢?左宗棠都不怕将陕甘大事小情交给李旭的人打理,两广怕什么!

李瀚章可不同,他是李鸿章的哥哥!自然明白弟弟对李旭的忌讳。但是湖广就在江南的边上,经济关系密切,李瀚章也压不住湖广民意。他虽然不想李旭的势力伸进湖广地区,可是架不住手下官员和民间乡绅的强烈要求,只好默认各地官府聘用义勇军的干部充任幕僚---就是总督衙门也慢慢的不得不接受义勇军的干部出任管理工商经济的幕僚!

大清国除了义勇军的人懂经济管理,还有谁懂啊?李瀚章也不想湖广的经济发展太难看,毕竟他这个总督总得有点政绩啊!

李旭不动声色地利用各种方法手段慢慢将大批青年干部派遣进入湖广、两广,下一步就是想方设法把干部安插进入西南。然后是中原,最后是北方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