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不成功的军事行动其实对于清兵来说是一场挫
败的战斗,因为清军的情报工作应该说做的还是不错的,根据战前分析,山海关能够用来作战的兵力应该不足万人,而且还包括了后勤兵种,以及预备役兵种。还有,现在已经是明军的强弩之末了,在萨尔浒战役中,明军十几万精锐被消灭殆尽,后期虽然涌现了熊庭弼,王化贞,孙承宗,袁崇焕,卢象升等人,但是这些人也早就纷纷作古了。现在的山海关经略,竟然是个言官出身,而且是袁应泰的弟弟,那个袁应泰因为自己的草包行为,丧失了三万明军的性命,这个袁应文也应该不在话下。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何况是大清的精锐骑兵。
应该说,大清的情报机关没有错,他们的情报收集和分析,都是按照了严格的逻辑推理来完成的,然而有时候,战争的残酷就在于,仅仅靠逻辑那是肯定不够的。袁应泰是袁应文的哥哥,他们两个人都是文官出身,但是这也仅仅是他们两个人身上唯一的共同点了。另外,山海关边军虽然作战力量不满万人,却求战心切,因为他们是为了守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他们
的身后是什么,是自己的家园和土地,是自己的父母,妻儿和父老。如果这些战士们不肯流血牺牲,那么谁肯。
皇太极也许是一位很厉害的权谋者,也许是一个铁腕的大汗,或者说是清廷的皇帝,他登基以来,把四大贝勒共同听政的规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改成了自己唯一面南。这样的铁手腕比起来后来的多尔衮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多尔衮并不擅长杀人,尤其是手足同胞,但是皇太极却毫无压力,他干掉了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如果不是大贝勒代善比较会做人的话,估计也是难逃厄运的。
正因为如此,这个铁腕的大汗是不会了解的,作为侵略者,他想到的,是关内的大片土地,是对这个国家的彻底统治权,是把赫图阿拉这个偏僻的地方和北京城做一个对换。甚至是直接的占有。这样的野心虽然支撑着他的动力。但永远不能击败守卫者那份决心。原因很简单,清军是可以打败仗的,山海关边军却
不能。
他们在参与这个游戏,这个游戏里清军可以做失败者,大不了打败了,回家洗洗睡,找个合适的机会再来。可是边军呢,这里就是他们的家,如果打败了,他们会面临着什么,屠城,劫掠,生灵涂炭,还有背后的亡国之变。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样的惨剧只能够发生在汴梁,而不能够发生在北京。山海关八千子弟兵,就是最后的边塞守卫者,是清军难以逾越的铜墙铁壁。
皇太极不懂得这一点,他在酝酿着下一次的侵略计划,而山海关却洞悉了这些,在做着应对之策。双方都在紧张的准备中。应该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山海关,这座城池,将会成为千年之后依然颂传的
传奇,一切看似强大的侵犯,都将会在这座城下,折戟沉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