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夜半有客

拯救梦想的日子 闲游子 2119 字 11个月前

卓越正在讲“求异面直线距离的方法”,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又一个的立体图,左一道,右一线,早把大家搞得稀里糊涂,可还得老老实实。

卢波涛从没安稳过,他来复习只是为消磨时光。上课睡觉不流口水便是打呼噜。趁老师画图之际,他站起来,戴上霹雳舞手套,两胳膊一展,“过电式,一瓢,走一遍。”他直冲吴若水哆嗦。

卢波涛除学习差点,别的项目倒还算有些小成,尤擅霹雳舞。吴若水刚一扭头,发现卢波涛跟真的触电一样,一下子坐下来。吴若水马上扭转头,发现卓越正往这边瞧。

只要老师一不注意,卢波涛便过电。

“可把我困坏了。”卓老师一走,吴若水便趴在课桌上。晨读没睡,到这儿来补上。

刚迷糊着,班主任走进来:“都出去,都出去。去换换空气,光睡觉咋行。”

几个趴在书桌上睡觉的睁眼一瞧,报纸,杂志又是一大堆。

“这节课又得听说书的。”

“行,这玩艺儿比较提神,比念课文强多了。”

果然,一开首肖文忠便念了篇柏杨的小故事。柏杨大约在一篇关于人性与中国文化的杂文中讲了一个故事。说美国某公司的一职员,被派到欧洲去考察,他回来报告说,欧洲如何如何落后,远不及美国。公司领导却因他的报告而把他革职,原因是让他去考察欧洲的优点、长处,而他却说欧洲如何比美国落后,没有完成任务。念完一篇,又叫同学们看《人民日报》上一帧新闻照片:一位老外在一风景区选购工艺品,他身着圆领的汗衫上写着五个汉字:“没有外汇券”。

同学们不解,一阵骚动,班主任解释说:“这是在贵阳市郊的花溪拍摄的。现在洋鬼子不再是鬼子,成为洋大人了。有人碰到老外就唧唧着换外汇,把老外都弄怕了,烦得头疼。”

班主任放下《人民日报》,又抄起一张,“听着,‘八月十二日,美国白河探险漂流团二十名成员,每人提着一个大黑塑料口袋,在长白山小天池拾中国人扔下的垃圾;并且是美国人在一边拾,中国人仍然在扔’。怎么样,有什么感想?别光听热闹,真听到点什么才行。就念到这里吧。”

“再念,再念点。”同学们一致要求。看那枯燥的课本,多没劲。肖文忠只好又念了几篇。一看表,“哟,还有十来分钟,自己看会儿书吧。我歇歇。”

一节课收了。

因为临近期中考试,晚自习之后各个班的学生都自觉加班,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只要多看几眼,或多或少还是有用的。但是这几天也比较有意思,一到晚自习的时候就停电。本就不愿意学习的高一高二学生,多数借这个理由回宿舍睡大觉吹闲牛。而对于高三毕业班来说,有电用电,停电掌灯,打算用功的,都备有蜡烛。

买蜡烛的多了,九中老师郑德富的小卖部便红火起来,每天晚上,郑德富都要坚持在小卖部。所谓积少成多,这一毛一毛的攒多了,也是一笔财富。每天晚上郑德富都抱着一木匣子零钱回家睡觉,当然也做着美梦。

吃过晚饭,郑春声叫上吴若水:“中午出去还是忘了点事。得买两支蜡烛。快期中考试了,晚上得加班。”

“就是。我也来两根。不过这几天也奇怪,一到后晌就停电,不知供电局的人是干啥吃的,老是和咱九中过不去。”吴若水说。

“是有点奇怪,一瓢,你发现没有,有时停电出来买蜡烛,发现只有咱学校、供销社这一块停电,其他地方都有电,是有点邪门。”郑春声说。

“难不成有人故意捣乱,专门给学生停电?”

俩人蹓蹓达达,来到了郑德富的“福华百货”。

据说,郑德富的“福华”小卖部大有讲究,“福”来自郑德富的“富”,而“华”则来自英语老杨晓华的“华”,故名“福华”,实乃两老师合伙开的小卖部。又据说,杨晓华的主要精力在录相厅里,小卖部由郑德富打理。都改革开放十年了,老师们也不愿意每月拿那几十块钱,那点工资,自己尚不够用,更别说还要养家糊口。

第二节晚自习,果然又准时停电,有蜡烛的,很沉着的点上。

这阵子卢迪霞说话特客气,并且主动和吴若水交换座位,让吴若水坐在课桌右首位置,他坐在左首位置。起初吴若水不明白:“提辖,你折腾干啥,你当成上酒桌吃饭吗,怎么抢起我的上首位置来了。”

“哪里,哪里,你一瓢不是那样小气的人,我也不是那样的人。换换位置,换位体验一下。”卢迪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