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如此不如发挥他的长项。
几经修改,课题最后定了下来:针灸止痛的临床应用。
这个选题充分考虑到了可验证的问题,即便在理论基础上有瑕疵也不会妨碍它的学术价值。
事实也像夏秋预料的那样。
得知夏秋师徒二人准备将针灸代替局部麻醉的实践理论化,《柳叶刀》杂志非常感兴趣。
每天《柳叶刀》杂志的编辑都会发函询问研究的进展。
他们甚至请来一位国家顶级外科大师为这项研究做注释:这项一项颠覆性的研究,将彻底改变临床手术的执行方式。
在同行评议的过程中,甚至有学者表示这是一项应该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的研究。
夏秋收到这些回馈的时候难以置信:“这,是不是太夸张了一点?”
梁婉清含笑摇了摇头:“也许对你来说针灸止痛是很基础的应用。但是对于主流学术界来说,这绝对是颠覆性的。如果能得到大范围应用的话,确实值得一座诺贝尔奖杯!”
夏秋暗暗咋舌。
中医还真是个庞大的资源宝库啊!
完成临床试验、论文撰写,附上几次临床应用的实例,这篇论文毫无悬念的登上了《柳叶刀》杂志。
在国内外的外科医生当中,这片论文引发了不小的反响。
可是令夏秋稍稍有些失望的是因为主流学术界对于中医的偏见,这篇论文并没有引发更广泛的讨论。
换句话说——诺贝尔生物学奖没戏了。
不过现在夏秋没有太多的闲情去考虑缥缈的诺贝尔奖,他要准备这场被延后了几个月的答辩。
这一次因为行程冲突,梁婉清的导师没能前来东南市主持答辩。
但所来的几位专家也都是赫赫有名。
其中,就包括中医协会会长,共济大学教授邹博义。
夏秋只在周水的葬礼上见过邹博义一面,当时他被几位高级官员围绕,他连打个招呼的机会都没有。
这次邹博义担任考核组的组长,听梁婉清说还是他主动要求的。
邹博义坐着东南市委领导领导的车来到学校。
迎接的队伍包括东南医科大学校长、副校长以及几乎所有校领导,院系负责人。
邹博义足足花了十多分钟才跟这些人全部握完手。
他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夏秋身上。
“我看了你的论文。”邹博义:“有几个问题我们可以私下里聊一下吗?”
来到梁婉清的实验室,邹博义掏出事先准备好的笔记本。
自从被梁婉清的导师直接驳回了论文,夏秋对这样提前的闻讯已经有心理阴影了。
可是邹博义的态度远比夏秋料想的要亲和。
与其说是答辩,倒不如说是请教。
是的!
邹博义完全是以请教的姿态问出自己的几点困惑了:“第一,这个穴位所有穴位图上都没有,你是怎么发现的?第二,传统的医书上对于针灸止痛有非常严格的手法要求,为什么你的论文里没有提到这一点。第三……”
邹博义一口气问出了一大堆问题。
夏秋也根据自己的认识认真做了回答。
邹博义满意的点点头。
“你继续准备下午的答辩吧。我跟你们校长中午有约。下午再见。”
邹博义离开后,夏秋还没搞明白情况:“他刚刚的态度,是在请教我吗?”
梁婉清点点头给出了肯定的答复:“我很确定我听到了‘请问’二字。”
“咳咳,邹教授可是中医领域的权威。他居然请教我?”
“这就是严谨的学术体系带来的好处。你的理论经过了实验的反复验证,这就是真理!不管他是什么身份,都无法推翻你的研究。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只能当面请教你。”
夏秋有些享受这种感觉了。
如果整个中医都站在如此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主流学界还敢对它不屑一顾吗?
夏秋暗自决定,有生之年一定要完善中医理论体系,让每一个学中医的人都不用再遭人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