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7章 报仇有理,杀人无罪?

望族权后 刹时红瘦 2467 字 12个月前

“唐崇董自认罪行,更有目击人证,二、三十之众,此案乃罪证确凿,然暨阳一县,竟舆论纷扰,称唐豁殷无罪,齐端是因儿子被殴,心怀愤恨,借朝廷颁行改制之令,污陷唐豁殷担罪,因惧刑部复审有变,将唐豁殷灭口于狱中。”阮岭对于案情已经有所掌握,见十一娘关注点在于齐端的仕历,非但把他所知细说,而且还加上了自己的看法。

“此案表面看来,似乎唐家父子大行不法,抗逆新政,然这齐端乃太后党徒,又与唐豁殷结仇,未必不会趁此契机,加害唐父,更兼谢饶平、韦元平及其党徒,大力主张处死凶犯,称不如此不足以保障新政顺利实施,居心叵测,昭然若揭。”

在阮岭看来,韦太后倘若不能为“冤死”的党徒报仇雪恨,必定便会让人心背向的势态恶化,那些首鼠两端、见风使舵之徒就更不会死心踏地的追随太后了,而一旦处死唐崇董,必定会引起暨阳民怨沸腾,那些太后党徒更会利用新政,为所欲为污陷良民,造成人心动乱群起抗拒新政,既失民情,又有奸党起哄,更兼官员阳奉阴违,改制又哪里还能进行下去?

十一娘却问:“那么朝堂之上,又是什么人力主开释凶犯?”

“杜渐知、陶葆仪等等,又有冯继峥,亦主张严察此案,怀疑齐端陷害无辜,若真是如此,照东汉阳球因母亲受辱,而纠集市勇将辱母之官员灭门一案,阳球非但未受罪责,甚至被举为孝廉,那么唐崇董,为报父仇,击杀污吏,非但无罪,反而应当推崇其孝行。”阮岭显然也极赞成这一观点,生怕十一娘因为主张者有冯继峥而生抵触,不仅先将杜渐知、陶葆仪这样名符其实的正统派先行列举,又再着重强调:“便连宇文公、林中丞,亦主张唐氏无罪。”

宇文盛及林昔,这可是天子近臣,而且宇文盛如今负责主导改制,他的意见当然需要重视。

“林中丞担心,若不尽快开释唐崇董,极有可能导致其被太后党先行灭口,故而希望圣上早下决断。”

也难怪贺烨犹豫不决,将此案交给皇后负责处断了。

“主张处决凶犯者,难道尽为太后党?”十一娘又问。

“多数都是太后党。”

那就是存在例外了。

江迂原本无意干涉政务,听阮岭主观意识太强,忍不住插嘴道:“另有邵中丞,亦主张严惩凶犯。”

阮岭连忙反驳:“邵博容一贯鲁直,刻板不知变通,其压根不顾改制这一大局,只坚持杀人偿命之律条,主张就算齐端先害唐父,申冤之途亦当上告官府,而不应以恶制恶,但就连孔夫子,也曾应对子夏‘居父母之仇,如之何’一问,对曰‘寢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这便是主张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无论市井抑或朝堂,只要遇见仇敌,就算身无利刃,亦不当返家往取,空手相博,亦要报此血仇。”

十一娘挑眉:“看来岭儿与邵中丞之间,争执不下,未知谢、韦二相,据何理论,反驳开释凶犯?”

“跟邵博容一个说法。”阮岭心不甘情不愿的哼叽道:“说什么要是唐豁殷当真触犯律法,齐端并没有陷害污篾于他,难道唐豁殷暴毙狱中,唐崇董用孝道为幌子,害杀朝廷命官就成了理所当然?那么多少犯死罪而刑决之罪徒,其子女家人,岂不也有了幌子行凶作恶,这样一来,律法岂不成为一纸空文,鼓励私杀报复,岂不动乱暴生。”

“我倒认为,邵博容之论不无道理。”十一娘道。

“皇后殿下!”阮岭急得从坐榻上跳起:“若真采取韦党所谏,处决唐崇董,可大不利于改制呀。”

“那么如果唐豁殷罪有应得,咱们却依从杀人有理开释凶犯,难道就不会引起地方官员心存恐慌?有谁还敢惩办不法,究办豪贵瞒田庇产之行?!”十一娘蹙眉道:“且这事件,发生在此关键时刻,若说背后没有居心叵测之人部署策划,未免也太过巧合了,这起案件非但会影响改制,甚至还会引生礼、律之争,孝道和国法应当如何取舍,才是隐藏矛盾,岭儿可别忘了,韦太后被圣上尊为嫡母,若开此先例,将来便是察实韦太后之大罪,岂不亦当赦免。”

阮岭怔住,好半响才转过脑筋来:“皇后是怀疑,太后因惧姚潜认罪,供出其弑君恶行,方才一手策划暨阳令被杀案?可姚潜入狱不过几日而已,齐端却是在二十日前,便已经被杀身亡了!”